8月26日,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正式审议通过,“健康中国”战略靴子最终落地。
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也让医养结合的养老产业站到新的风口。特别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金融支付再造为重点,对养老产业链条和养老产品服务进行“互联网+”改造的智慧养老产业,将迎来爆发增长期。
目前,养老产业遭遇最普遍的问题是什么?科技和金融将如何改变养老问题?养老产业中的下一个行业风口又在哪里?就此问题,《中国经营报》记者约请业内人士、相关企业负责人进行访谈。
最大问题:供给和支付
随着“健康中国”政策红利不断释放,我国的养老产业,特别是高端养老产业将迎来类似过去十年地产业的爆发式增长。
主持人:作为养老产业的具体践行者,大家期待的晚年生活是怎样的?又会选择哪种方式养老,准备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还是选择机构养老?
魏跃:关于养老问题,我可能选择机构养老。我有两个孩子,这个问题我也问过我儿子,他也说把我送到养老机构。我觉得挺好的,在养老机构慢慢变老,老有所乐、老有所学。
刘坚:我还是更加倾向于社区养老。结合我本人的实际来看,现在我家老二跟我在同一个小区住,这样照料老人比较方便。那么,未来我可以走得动的时候可能会选择居家,这样相对自由一点。到了一定年纪之后肯定是靠近家庭、靠近社区来做养老的安排,毕竟圈子、熟人都在那边。
梁程:我觉得我老了之后可能所待的地方,是社区和医疗机构结合比较好的养老项目,如果未来养老地产业可以提供更全面、优质的居家养老的服务,那我当然更愿意在家养老,这是我的一个选择。
丁勇:我个人觉得,差不多人的一辈子当中大概有两三年应该是要在护理、康复机构度过,因为在家里的医疗条件并充分。除此之外,在未失智和失能的情况下,基本上应该是在社区或者居家,严格上来讲就是在居家养老。
主持人:2013年9月份,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之后,各地出台了一系列有利好养老产业的政策,资本也是蜂拥而至,养老服务业急剧升温。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到底适合中国的养老模式是什么,中国人喜欢什么样的养老方式。你们认为中国养老产业当下遇到的最普遍,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
刘坚:现在养老面临的最大问题,我个人理解还是这个供给和支付的问题,供给就是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包括服务场景、内容和整个服务体系。支付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支付能力体系,一个是支付意愿的开发和形成。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养老产业中,风险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其实这里面还是有一些未知的东西很难把握,比如医疗事故和医疗风险。
丁勇:老年人大部分的需求是碎片化的,但养老产业供应是持续的。那么,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可能是下一步各个运营商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养老的本质是服务,而服务的本质是希望通过一定的技术让目标客户或者目标客群回归社会、回归家庭。
中民物业作为物业服务的增值服务提供商,首先要考虑的是客户会需要什么样的养老服务,又会对养老服务有什么样的支付意愿和能力。
魏跃: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整个产业人才不充足的问题。养老既然是一个产业,我觉得应该建立包含全方位机构护理的人才体系,现在大学的教育课程只有老年服务护理与管理这个学科,而针对这个产业的教材和专业基本上没有。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经营成就价值
近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一则通报,再度让权健集团有限公司引发社会关注。[详情]
继2015年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怪圈之后,浙江康恩贝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又遇到了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环比双双下降的麻烦。[详情]
今年8月,一名自称刚从南京圣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辞职的员工,一纸举报信将老东家的“秘密”告至江苏省食药监局...[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