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漂亮50”这一概念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用来指代当时美国市场上最受市场追捧的50只股票。其主要集中在食品饮料、消费、医疗和通信技术等行业,反映了当时面对长期实行凯恩斯主义的美国经济所面临的转型困难,资本市场用脚投票所选择的发展方向。短期来看,由于市场预期的一致性导致“漂亮50”在70年代初逐渐泡沫化;但是从长期来看,大多数“漂亮50”公司穿越了半个世纪的牛熊,依靠其稳健的经营为长期坚持的价值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摘要
“漂亮50”(Nifty Fifty),意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股市最受机构青睐的50只大盘蓝筹股,当时被市场认为是长期价值投资的典范。从结构上看,“漂亮50”倾向于消费类股票。“漂亮50”的表现可以分为4个阶段。从1969年开始“漂亮50”表现明显超越标普500,到1972年末达到顶点;20世纪80年代,“漂亮50”与整个市场表现相当;到1995年后,科技股崛起,“漂亮50”表现逊色;2008年后,“漂亮50”再次大放异彩,表现超越标普。
对于“漂亮50”的推崇来自于市场对于确定性的追求。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增速放缓,而西欧日本等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美元贬值压力不断加大,布雷顿森林体系开始出现裂痕,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不断加大。1968年尼克松总统上任后减少政府开支,回归财政平衡,凯恩斯主义的政府投资刺激模式难以为续。从市场层面来看,主题热潮退去,市场开始重新关注基本面确定的股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投资者更加倾向于追逐确定性机会,“漂亮50”应运而生。
“漂亮50”高度集中消费类公司,主要源于消费升级和产业集中度提升。伴随着战后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改变其消费习惯,食品饮料行业龙头构筑护城河;60年代美国人均GDP的快速上行带来消费升级,医疗保健和可选消费增长迅速;消费行业经历了长期激烈竞争后,市场集中度提升,龙头企业盈利改善。
“漂亮50”的今天:大浪淘沙,穿越牛熊。在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市场竞争后,两个版本“漂亮50”中的76家公司,依然有49家仍然活跃于市场,这些仍然依靠其稳健的经营为长期坚持的价值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伴随科技股的崛起,“漂亮50”的整体表现略逊于标普500。但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投资者更加注重企业盈利,“漂亮50”的整体表现再次超越标普500。
风险提示:金融去杠杆超预期;企业盈利不及预期;改革低于预期。
目录
1 “漂亮50”是什么?
2 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性——“漂亮50”产生的背景
2.1 美国“黄金时代”的终结,布雷顿森林体系出现裂痕
2.2 从伟大社会向新联邦主义的改革
2.3 题材股泡沫破灭,股票市场重归本源
3 为什么是消费股:消费升级与产业集中度提升带来的市场选择
3.1 战后“婴儿潮”推动年轻一代消费需求
3.2 人均GDP上台阶推动消费升级
3.3 消费行业在竞争中提升集中度,龙头企业盈利改善
4 “漂亮50”的今天——大浪淘沙,穿越牛熊
正文
1、“漂亮50”是什么?
“漂亮50”(Nifty Fifty),意指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在美国股市最受机构青睐的50只大盘蓝筹股,当时被市场认为是长期价值投资的典范。然而,漂亮50并没有严格的学术定义,更没有确定的官方名录。目前,投资界关于漂亮50的名单主要有三种版本,第一版是摩根名单,出自1977年《福布斯》杂志上刊登的摩根保证信托的一篇文章,其脚注里曾列出过一份详细的漂亮50名单。同年稍晚时间,《福布斯》杂志又刊登了Kidder Peabody的一篇文章,其主要讨论当时纽约证交所市盈率最高的50家公司,此为第二版被广为人知的皮博迪版名单。但摩根版与皮博迪版名单中有24家公司相同。除此之外,另有后世研究者以摩根版名单为基础,按纽交所市盈率排名略作调整,得出第三份纽交所版名单,但这一版与摩根版基本一致。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曾担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研究室副主任、国泰君安证券研究所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分析师。
2017年稳中求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是防风险,债市去杠杆、房地产抑泡沫、万能险监管、汇率贬值资本流出、资金面偏紧等,...[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