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瑞士乔治费歇尔集团(GF)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伊夫塞拉(Yves serra)
机器人领域炙手可热,然而,最新的消息却显示,中国机器人生产的集散地——东莞市工业机器人智能装备产业缺少龙头企业,七成机器人企业规模偏小,仅两家产值5亿元,同时机器人本体依赖进口,智能装备整机和成套设备配套的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尤其严重依赖进口。
但与此同时,工业机器人正成为中国2025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实现制造产业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成为国内实体产业升级面临的重要问题,这也恰恰形成了中国制造业市场对于外资的重要机会。
乔治费歇尔集团(GF)首席执行官伊夫塞拉就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我们在中国加大投资意愿比三年前更强,伴随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想要实现自动化,中国正成为世界第一大的机床市场,也是最大的自动化机床市场。所以我们感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
在中国经营报社主办的第13届中国竞争力年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就表示,“虽然一直都有外资流出中国的报道,但在高端制造领域,外商在华投资的增速超过了100%。”
来自瑞士的乔治费歇尔集团正在加速布局中国市场,在轻量化汽车、自动化机床以及管道系统智能化领域加大创新投入,仅以轻量化汽车的智能化部件为例,其投资已超过4000万瑞士法郎。
值得注意的是,当人们在为包括苹果、华为等在内的一系列代表高端、创新终端产品津津乐道的同时,未曾注意到其部分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其实是由来自GF 的自动化机床实现的。这也成为记者约访伊夫塞拉的重要背景。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中国经营报》:现在大家都在谈机器人,说未来是机器人的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认为对中国制造产业来说,发展到机器人时代的路径是怎样的?
伊夫塞拉:我认为这是一个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过程,在中国存在单纯的制造企业,也存在像华为这种智造的企业。事实上,在今天,不只是中国,许多国家都有这两种形态的并存,这是一个正常的、逐渐演化的过程。我相信越来越多的公司会开启智慧的智造,比如像联想、腾讯、华为。我认为中国人是相当有创造力的。
关于机器人,从大类上来看,它其实包括工业之前就已经很多在使用的机械手,它们一起推动了制造产业的自动化,比如汽车产品铸造厂内用机械手实现无人生产线、控制系统精准生产,实现汽车产品每一环节都可追溯等,都是制造产业实现“智能化”“自动化”的重要表现。
现在,各国都在把智能化的制造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德国是工业4.0,美国是工业互联网,中国是中国制造2025。说白了,就是要使互联网与机器连接在一起,让机器都具有沟通和联网的功能。比如说我们的机床,具有了沟通的能力,实现了管理软件与机械的连接,自动化能够及时地提供反馈。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工业4.0。再比如物联网。我们在管路部件上加上传感器,使系统能意识到部件是否得到恰当的安装、是否有泄漏,可以监测温度、压力等的问题。
我相信,互联网与机器连接到一起的这个过程会持续发展下去。
目前,中国客户们的发展阶段是不一样的,有的公司发展程度高,远超越了工业4.0,而有的发展程度还远低于工业2.0,还有一些公司处于这两个阶段之间。超越工业4.0,证明他们已经智能化;低于工业2.0,说明他们还没有实现自动化。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针对不同阶段的客户需求提供相适应的产品。
《中国经营报》:在智能制造领域,美国有工业互联网,德国有工业4.0,瑞士又是如何定义的呢?作为一家瑞士企业,你认为瑞士制造与德国制造的差别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