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注】2004年10月,2004年胡润《中国百富榜》在上海发布,来自零售业的国美电器掌门人黄光裕成为中国内地新首富。黄光裕起于草莽、长于借势、精于权变,体现了改革开放早期企业家的匪气和赌性,某种程度上说,代表了一代企业家的崛起和湮没。
左手实业资本,右手金融资本,以实业资本获取利润进入金融,再以金融资本的杠杆作用促进实业。这种模式让黄光裕着迷,事实确实如此,亚洲即不乏成功典范。韩国三星,日本三井、住友、三菱皆为此中高手,这不正是内地企业家梦寐以求的吗?但黄光裕被堵在了半路上。
据法治周末报道,从1987年第一家国美电器门店,到2000年后资本市场的“巧取豪夺”,黄光裕以同行乃至整个商界难以想象的速度扩张国美门店、收购家电同行、投资地产乃至“借壳上市”,实现了财富的井喷并最终荣膺胡润排行榜首富。
黄光裕从零售业到资本市场的华丽转身,也契合了1980年代末至新世纪国内经济浪潮的宏观走势。从这个意义上说,黄光裕不啻时代弄潮儿。从家电零售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再到抢滩房地产市场乃至转轨资本市场,李嘉诚“商者无域”的理念在黄光裕手上发挥到了极致,而李嘉诚这位潮汕同乡正是黄光裕崇拜的商界偶像。但黄光裕没想到的是,他在资本市场的疯狂会为其掘好坟墓。商者可以无域,但商者不能无法。
国美的发迹
在经济学界看来,出生汕头市潮阳区的黄光裕选择电器行筹集启动资金并不稀奇。
与汕头市区隔江相对,潮阳区和入海口近在咫尺。自古以来这里就是海盗啸聚之地,亦不乏商界奇才——虽然第一桶金多源于不光彩的走私,人脉则源于东南亚侨胞(黄光裕生母曾婵贞的祖上曾是泰国富甲一方的侨商,当地其他华商甚至打出曾家招牌以招徕客户,曾家影响力之大可见一斑)。
物质奇缺的1980年代,哪怕是港台淘汰掉的旧电器,经过组装、维修即可出手,甚至能达到供不应求,这种商机同时被同样占尽天时、地利的中山人胡志标捕捉到,后者创建(实为简单组装)的爱多VCD品牌一度占据央视广告“标王”的位置。即便时至今日,潮阳区下属的贵屿镇仍然是内地最大的电子垃圾拆解回收中心。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黄光裕以电器行小试牛刀也在情理之中。
国美在经营初期就是与众不同的另类,好多方面开了业内的风气之先:1990年首创包销制,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报》中缝处刊登电器报价广告,1993年在北京地区开设多家连锁店,1996年由单纯经营进口商品开始转向国产、合资品牌并重,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攻城掠地”。即以报纸中缝刊登报价广告而言,这种见缝插针、简洁明快的营销手法将潮汕商人的精明、算计和大胆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产能过剩的生产商而言,国美意味着耳目一新的推广平台和惊人的分销能力;对于消费者而言,本地家电市场均价10%-15%的折扣更具诱惑。唯一不快的是被排挤在外的中间代理商。“讨好两头、排挤其他渠道”的战略足以令国美在大中城市挑战传统大商场,这种渠道冲击力不亚于当下电商网站对百货大楼的冲击。相对而言,黄光裕更愿意通过价格战来讨好消费者,这也使得生产商颇有怨言。黄光裕压价之狠辣更为其赢得“价格屠夫”的称号。
2004年2月24日的“国美全球战略合作高峰会上”,黄光裕不无高调地回应其“价格屠夫”的说法:“很多人跟我谈,说‘我成本很高,我不能给你这个利润或者不能卖这个价钱’,但为什么别人同样的产品甚至比你好也能做到这个价位?这就是你的问题,是你适应能力的问题,而不是我给你让价的问题。不是你水涨船高,我就应该不挣你钱,而是你成本高于你的同行,你的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