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6月的韦岗伏击战,是新四军挺进江南的第一战,尽管规模和战果都不是太大,但是意义却非常深远。在日军重兵据守的核心地区,敢于组织伏击,速战速决,从战术上说是非常成功的,在战略上更是极大地用事实为新四军做了宣传,迅速扩大了新四军在江南敌后的影响。
先遣出江南
1937年底,包括上海、南京、杭州等大城市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尽数沦陷于日军之手,这是中国最为富庶的地区,可以说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很自然地也就成为日军在华东地区的核心要地。
1937年10月,根据国共两党达成的协议,在南方八省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叶挺任军长,项英任政委兼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政治部副主任。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全军共一万余人,下辖四个支队。
新四军成立后,中共中央就指示新四军主力向江南挺进,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创建抗日民主根据地。1938年3月至4月,先后到达皖南歙县岩寺的新四军第一、第二、第三支队,根据中央的这一指示,从三个支队中抽调精干人员400余人组成新四军先遣支队,由第二支队副司令员粟裕任先遣支队司令员,于4月28日从岩寺出发,经太平、青阳、南陵等地向江南挺进,进行战略侦察。5月19日,先遣支队进入日军占领的江苏南部地区,随即分成三个组对南京、常州、镇江方向进行武装侦察,搜集日军情报,调查苏南沦陷后的社会情况,为新四军主力进入苏南敌后作前期准备。
新四军先遣支队不仅担负战略侦察任务,还肩负向民众宣传共产党抗战政策、扩大新四军影响的使命。这一地区已经沦陷半年多,日伪及土匪活动猖獗,无恶不作,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一般群众看到初来江南的新四军先遣支队,对他们是否能够有效地打击日军都表示怀疑,毕竟之前装备更好,人数更多的国民党正规军在日军面前都屡战屡败,何况这样一支衣服破旧、装备不齐的小部队。
因此,粟裕很清楚,只有打上一仗,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树立起新四军的威信,鼓舞江南人民的抗战信心,才能完成战略侦察任务,为新四军挺进江南敌后创建根据地打好基础。
选中了韦岗
6月初,新四军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率领一支队主力部队也到达江南,和粟裕的先遣支队会合。粟裕向陈毅汇报了下一步行动的初步设想,即沿沪宁铁路东进,在镇江附近寻找战机和日军打一仗,以打开江南敌后的抗战局面。陈毅完全支持粟裕的想法,认为只有一战取胜,才能全盘皆活。同时提醒粟裕慎重初战,战则必胜!
6月15日晚上,先遣支队到达沪宁铁路沿线的南京与镇江之间的下蜀,随即在铁路工人的配合下,破坏了附近的铁路桥梁,导致日军一列火车出轨,中断交通半天,震惊了上海和南京的日军。
16日拂晓,部队转移到下蜀南面的停子休息。此前粟裕亲率侦察人员,已经对镇江至句容公路的地形和日军活动情况进行了侦察。经过对这一带地区的多次侦察,粟裕选中了韦岗作为伏击地点。
韦岗位于句容、丹徒县境交界处,江苏镇江市西南15公里,距离南京约30公里,属于典型的江南丘陵地形,在韦岗以南的公路东侧有标高198米的赣船山,西侧有标高425米的高骊山,镇江到句容的公路就从两侧连绵不断、都是200来米高的丘陵之间蜿蜒而过,而且在韦岗附近正好是一处弯道。粟裕还亲自登上赣船山仔细观察周围地形,见这一带山高林密,特别是韦岗到竹子岗这一带公路曲折蜿蜒,两侧丘陵上树木茂盛,便于隐蔽,山路也畅通,便于部队出击,非常适合伏击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