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级机构的信用危机
在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评级机构对大量抵押债券给予优质评级,甚至在美国投行雷曼兄弟公司倒闭前,穆迪对于雷曼的债务评级依然是A2级别的投资等级。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保罗·克鲁格曼曾称,“这些机构(三大评级机构)将AAA评级授予了数千亿美元的不可靠资产,几乎所有这些资产都在随后被证明是有毒资产。”
其实,早在2006年,穆迪和标普就发现CDO和RMBS评级不够准确,当时这两家公司曾经修改过自己的评级模型,但却并未用修正后的评级模型去重新评估。彼时这两家机构每年要评至少1万份RMBS债券。
标普曾表示,初始评级为AAA级别的债券违约几率只有0.04%,BBB级别的债券违约几率则增加至1.09%。通常而言,AAA级别至BBB-级别的债券都被认为具有投资价值,而BBB-以下的则属于投机级别,也就是所谓的“垃圾级”。
正是瞅着AAA级别的“光环”,不少投资者纷纷跳入“有毒资产”的火坑。但当2007年风险显露时,评级机构又开始大规模调低评级,抵押证券价值大幅蒸发,成为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之后美国监管当局开始对包括评级机构在内的多个行业开始调查,最终在2010年4月由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出具了一份长达639页的调查报告,报告指出评级机构受到了来自华尔街的影响,导致评级出现问题。
不过,评级机构似乎并未“吸取教训”,在之后的欧元区债务危机中,评级机构再一次扮演了幕后推手的角色。
2009年12月8日,惠誉率先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 ,这是希腊主权信用级别在10年内首次跌落至A级别以下。随后,穆迪也下调了希腊评级——由A1降至A2,在接下来的两年中,更多欧元区国家的主权信用评级被贴上了“垃圾级别”的标签。
今年7月初,穆迪更是在一天内将葡萄牙国债评级连降4级,至Ba2级别,引发了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的猛烈抨击,称评级机构加速了欧元区债务危机的恶化,认为“有必要更好地”监管信用评级机构。
“服务于客户”惹的祸?
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认为,利益冲突是导致评级机构出错的原因之一。由于采用付费评级的制度,导致评级机构评出高级别以吸引发行人,而发行人则乐于参与此类“评级买卖”以获得最高等级,从而出售自己的债券。
在美国监管机构为了调查金融危机而举行的数十场听证会中,不少评级机构的员工披露了公司内幕,一名标普的分析师在短信中称,“我们对每一笔证券进行评级,哪怕是由母牛设计的产品,我们照样评级。”多名在穆迪工作的分析师称,公司文化在2000年后发生了转变,2000年前,穆迪对评级还是比较保守,但随着原先负责全球资产融资业务的克拉克森调任穆迪首席运营长后,穆迪开始出现了转变,克拉克森要求增加穆迪的市场份额,并强调“服务于客户”,而非此前专注准确评级,穆迪的重心也从此前的公司债券评级转向金融产品评级。克拉克森最终在2008年离开了穆迪。
1951年,约翰·穆迪在位于纽约曼哈顿教堂街穆迪总部入口处放置了一块青铜浮雕,上面写道:“信用,人与人之间的信心所系。”
但显然目前信心已经开始丧失。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已开始着手约束评级机构,SEC现在要求评级机构必须披露更多关于其对金融产品的评级方法,以及这些评级历史表现的信息,而在7月底通过的最新一项计划中,SEC已经在数十项监管要求中去除了对评级机构信贷评价的引用要求,并将设立自己的信贷评级办公室,对评级机构进行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