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广场协议,很可能是韩国半导体的前车之鉴

文/荀诗林
2021年7月2日,联合国195个成员国一致通过,将韩国的地位从原来的“发展中国家集团”升至“发达国家集团”。
然而在成为发达国家不到2年之后,韩国的支柱产业半导体却已经摇摇欲坠。
根据韩国统计厅3月5日的消息,1月韩国芯片库存率为265.7%,这是1997年3月以后近26年来的最高值。
这还只是1月的统计,2月的数据恐怕更难看。
韩国的经济,很大程度上依赖出口,而半导体又是这当中最重要的出口商品之一,在韩国出口额当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0%。
一点不夸张地说,韩国经济的增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芯片。
截至2020年,韩国在全球半导体生产市场的份额为18.4%,仅次于美国的50.8%,并且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二。
芯片陷入滞销的结果就是,韩国财长直接表示,如果芯片销售不能出现反弹,韩国的出口低迷将会持续下去。
那么问题来了,韩国的半导体出口为何持续低迷?
表面上看,由于俄乌冲突爆发、新冠疫情等因素,全球经济本就陷入低迷状态。换言之,全球对于消费电子等产品的需求很低。而韩国作为全球半导体生产市场占有率第二的国家,自然受到的影响也很大。
雪上加霜的是,韩国最后还是没坚持住,加入了美国主导的“芯片四方联盟”,限制韩企对华出口部分高科技产品。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是全球芯片最大的需求国。如果说,韩国芯片产业的今天是美国用了数十年扶持起来的,那么,中国市场才真正成就了韩国半导体产业的今天。
公开资料显示,2000年到2021年,韩国对华芯片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从3.2%增至39.7%,增长了约12.4倍。2021年韩国芯片出口额为1287亿美元,对华出口额约768.399亿美元,约占总额的59.7%。
而韩国最新的海关数据显示,韩国芯片2月出口额为59.6亿美元,同比大减42.5%,其中对华出口额下滑24.2%。
一点不夸张地说,韩国芯片想持续挣钱,就要看中国市场的脸色,全球也再没有这么大的市场了。
那么,美国会帮助韩国半导体产业吗?
2021年的时候,美国大肆囤积芯片,就已经是在筹备今天的对华芯片制裁了。
随着去年拜登正式签署《芯片与科学法案》,全球芯片大赛算是正式拉开帷幕。就连美国最坚定的盟友——欧洲,都通过了一项430亿欧元的投资计划,以吸引全球最重要的芯片制造商在欧盟建厂。
另一方面,最近几年,国产替代的概念也爆火。国内的资本开始意识到,很多快钱不是那么好赚的,倒不如支持看似回款周期相对较慢的硬科技行业。
以存储芯片领域为例,尽管韩国在这一领域占有重要地位,三星和SK海力士共占全球DRAM销售总量的70%和NAND闪存市场的50%以上,但国产芯片奋起直追,长江存储等中国芯片制造商在NAND闪存市场上正不断扩大市占率。
换句话说,当全球的芯片产业都处于内卷且不断发展的时候,韩国的半导体产业又能有什么优势可言?
也怪不得比尔·盖茨会认为美国限制中国技术发展的努力注定要失败,因为美国的做法只会迫使中国花时间和金钱来制造自己的芯片,美国永远无法成功阻止中国拥有强大的芯片。
另外,实现制造业回流已经是美国接下来的主调。美国GDP占世界四分之一,但其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仅为10%~11%。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动,为了带动美国制造,近几年,美国各州和地方通过提高补贴、税收减免等方式以吸引芯片和电动汽车工厂在本地设厂,拜登自己更是喊出“美国制造业回来了”的“豪言”。
当美国制造业回流、被美国资本控制的韩国财阀都开始纷纷赴美建厂,韩国半导体产业到时候又能剩下什么?
不夸张地说,荷兰ASML都要比韩国聪明。面对荷兰半导体出口管制新规,ASML强调,新的出口管制措施并不针对所有浸润式光刻系统,而只涉及所谓“最先进”的浸润式光刻系统。
那么,“最先进”的确切定义可能还需要“时间”来诠释。
可以想象,日本的广场协议可能就是韩国半导体的前车之鉴。如果在失去美国的技术之后,还失去了中国的市场,这个后果可能才是韩国半导体最需要思考的问题。
(编辑:陈玉琪 校对:颜京宁)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