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小微企业的“烟火气”,为什么重要?

文/刘戈
三年新冠疫情,让我国经济发展遭受冲击,餐饮、旅游、文娱、健身、康养等接触类生活服务业受到的冲击较大。
疫情的发展过程超过了绝大多数经营者的预期,在三年的时间里,生活服务业从业者的心态像坐在过山车上。有的看着形势不妙很快收手进入“冬眠”状态。更多的人秉持着民营企业家一贯的乐观精神,觉得再坚持几个月就能看到曙光,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新的机会。但随着疫情的起起伏伏,很多民营企业尤其是服务行业的小微企业面临困境。
在疫情之前,我国经济刚刚步入以内需为主的转型轨道。大量投资者、创业者和传统行业的民营企业积极投入到转型过程中。这种转型是工业化大国迈向工业化后期的必然趋势。2012年到2021年,我国民营企业数量从1086万户增长到4458万户,10年间翻了两番。从2020年初到2022年8月底,民营企业数量净增约1185万户,占过去十年净增总量的三分之一。截至2022年9月底,民营经济市场主体超过1.57亿,其中个体工商户1.1亿户。在这些新增加的市场主体中,大部分是服务类企业,绝大多数是员工人数少、投资规模小、技术门槛低的小微企业。
从发达国家经历的发展过程来看,人均GDP上升到10000美元以上,向更高水平的中等发达国家过度的过程中,人们的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消费习惯、消费资金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的趋势是,新的生活方式从大都市的白领精英阶层扩散到普通市民阶层。不同规模城市、不同职业、不同出生背景的年轻一代的生活方式互相影响,逐渐趋同。
在这个过程中,中等收入阶层成为总人口中占比最大的社会阶层。以往只有中高收入阶层普遍接受的生活方式成为大众共同的追求。以前普通人偶尔为之的消费行为成为新一代消费者的日常行为,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
对年轻一代来说,出差要住单人房间,工作日要在外就餐,下班要去健身房,周末要去户外运动、看电影、看演出、听音乐会,在家要养猫、养狗,一年要有一两次说走就走的旅行,甚至美容、微整形也在消费范围内……这些消费需求很多都处在起步阶段,但是疫情影响了这些行业的正常发展。
不久前结束的中央工作会议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生活服务业创造了最丰富的消费场景,但从供给侧看,整体处于发展初期,商业模式、经营方式、融资方式都处于摸索阶段。这些行业的资金门槛、专业门槛相对又较低,是重振消费信心,最容易看得见、摸得着的抓手。但在现实中,生活服务业常常处于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境况中。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有关民营经济有了这样的新表述:针对社会上对我们是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的不正确议论,必须亮明态度,毫不含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各级领导干部要为民营企业解难题、办实事,构建亲清政商关系。
和制造业、科技类民营企业相比,生活服务类民营企业感受到的市场寒气更真切、受到地方政府关心的机会更少、获得金融扶持的能力更弱,但它们承担的就业人口更多。因此,地方政府应把生活服务类民营企业重视起来。
一是地方政府应转变观念。通过制定产业政策吸引重点项目投资一直是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发展的不二法宝,热播的电视剧《县委大院》把不同县域之间为争夺投资项目使出各种手段的状态表现的极为生动。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