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双重迭代 助力共同富裕

文/刘戈
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其中一大标志,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将发达经济体分为两类,在所确定的39个发达经济体中,最发达和中等发达的经济体分别有24个和15个。属于中等的15个经济体,人均GDP的中位数是25000美元。希腊、匈牙利、斯洛伐克等申根国家中人均收入较低的国家人均GDP是20000美元左右。
2021年,中国人均GDP达到12500多美元,基本和俄罗斯、阿根廷、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国家处在一个水平。在未来的十几年时间里,中国要跻身中等发达国家,需要将人均GDP再提高一倍左右。
数据显示,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作为一个人口超过14亿人的大国,中国实现现代化,整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人均GDP水平,就如同发达国家的人口突然增加1.4倍。无疑,这将极大地改变世界财富结构,也将根本上改变国际社会的话语权权重,堪称是人类历史重大的里程碑。
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让一个人口规模巨大的国家实现现代化,既有由于巨大的地区差异形成的挑战,也有14亿人口形成的统一巨大市场的独特优势。如果把中国省级行政区和一些国家相比,会给人更加直观的感受。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人均GDP已经和西班牙、捷克等欧洲国家处在同一水平,而排在后边的甘肃、黑龙江、贵州等省的人均GDP同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南非等国家处于差不多的水平。最发达的省级行政区和欠发达省级行政区的差距达到4倍多。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既有不同人群收入差距,也有巨大的区域差距。
在所有的发达经济体中,有较高的最终消费率是一个共同的特征。2021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54.5%,比2012年提高3.4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一般为75%以上。
共同富裕,既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目标也是手段,而提高消费率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从需求端看,消费者的生活状态和工作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也决定了消费的供给端也必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可以称为后消费时代。在后消费时代,消费经济将出现明显的变化。
一个重大变化就是在衣食住行等日常消费领域,大部分人的消费差距会缩小。主流大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上升,成为大部分消费者的选择。
在此之前,不同社会阶层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使用不同品牌的产品、接受不同档次的服务一直是社会主流的消费模式,人们认为个性化、特色化、高端化才是商业品牌发展的前景。这种看法仍然是中国商业咨询机构每天向客户传递的主流逻辑,无论是创业者还是经理人都不假思索地接受这种观点。
实际上消费到底是“分层化”还是“趋同化”,和当时社会贫富差距的变化趋势密切相关。在贫富差距趋于扩大的时代,消费更趋向于“分层化”,而在贫富差距趋于缩小的时代,消费将更趋向于“趋同化”。中国的专家和商业咨询机构一直把“分层化”作为消费行为的唯一规律,原因在于他们接受的理论恰好来自于美国最近几十年贫富差距又重新趋于扩大的时代。
而最近的几年以及可以预见的几十年内,中国贫富差距缩小、中等收入人群的大量增加将成为必然的趋势。这不仅仅是政府的政策导向,共同富裕的需要,也同时是工业化的必然规律。
中国社会即将迎来中等收入阶层比例迅速增长,这种变化将重构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消费心理,消费领域商业模式也必将因此发生巨大变革,这是第一重迭代。同时数字化革命也一如既往深刻地改变着消费经济,这是第二重迭代。“模式迭代”和“数字迭代”将同时决定消费经济的发展方向。
著名经济学家迟福林在他主编的《消费主导——中国转型大战略》一书中提出:我国消费需求增大是一个中长期的客观趋势。我们走向消费主导既面临重大的历史机遇,又具备基础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基础条件就是我国的城市化还在快速推进中,依然会有大量的农民工进入城市,还有已经进入城市的“半城市化”农民工完全市民化。另外一个基础条件就是数字化工具的全面普及。
改革开放之后,最早的创业几乎都是从零售、生活服务和快消品生产开始的。一直以来,这条“泥泞的路上”挤满了没钱、没资源、没技术的草根创业者。
最近几年,事情开始发生变化,互联网游戏领域出身的唐彬森创立了饮料品牌元气森林、互联网出身的庄辰超创立了便利店品牌便利蜂、北大硕士张天一一毕业就开了米粉店、曾担任百度工程师的孟兵开了西少爷肉夹馍连锁店,这些背景不同的创业者,选择消费服务和快消品作为了自己的赛道,从他们的背景履历看,在传统叙事逻辑里,似乎是一种向下的选择。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刚好跨过60岁关口的新东方创始人带着一帮老师在抖音上卖起了农产品。在董宇辉“破圈”之前,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一家教育公司转型做零售不会有成功的机会。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