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准操作意在预调

文/骆振心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确定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包括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同时,对没有跨省经营的城商行和存款准备金率高于5%的农商行,在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再额外多降0.25个百分点。这是今年的首次降准,从市场的反映看,总体上比较平静,应该说这次降准符合市场预期,体现了稳健货币政策的导向。这次降准总体上看有两个特点:一是幅度不大。近几年普降的幅度一般在0.5个百分点以上,本次普降只有0.25个百分点,降准幅度低于以往水平,总体上比较谨慎和稳健。二是呈现结构性。对于满足条件的城商行和农商行,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实际上达到0.5个百分点,比其他金融机构降准力度要大,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向中小金融机构倾斜。
从今年的金融数据来看,一季度人民币贷款增加8.34万亿元,同比多增6636亿元;3月当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13万亿元,同比多增3951亿元。这体现了信贷投放力度加大,资金总量温和回暖,经济中的流动比较充足,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加大,经济基本面保持平稳。但同时,在信贷结构上还没有明显改善的迹象,3月份企业票据融资同比多增4712亿元,企业短贷同比多增4341亿元,而中长期贷款同比仅多增148亿元,企业信贷还是集中于短期资金,对中长期投资的资金投入明显不够,需要进一步提振企业信心,尤其是对中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根据央行测算,此次降准共计释放长期资金约5300亿元,货币政策的调控力度明显加强,通过向经济注入长期资金,牢牢稳住经济基本盘。一是有效对冲外部压力。当前,我国宏观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经济仍在艰难探底过程中,尤其是近期国际国内环境一些超预期变化、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放宽货币信用,有利于对冲外部的不利影响和冲击。二是支持薄弱环节和领域。疫情发生以来共实施了6次降准,其中2次为定向降准,政策重点和意图比较明确。在目前疫情多点散发的情况下,我国旅游、餐饮、住宿、文化等相关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在一些制造业行业,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空间也受到挤压,行业格局进一步向头部企业集中,这些都不利于经济长期健康发展,通过向这些领域投放信贷,可以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帮助企业恢复生产扩大经营。三是有利于改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水平。3月末超额准备金率仅1.48%左右,为近年同期较低水平,反映了我国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偏紧,银行负债压力较大,中小银行相对更加明显。降准增加了金融机构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优化了资金结构,增强了资金配置能力,节约了大量资金成本,有利于改善金融机构的盈利水平,并通过金融机构实现向实体经济让利,降低社会融资成本。
存款准备金率是货币信用创造的重要变量,也是货币政策对经济的预调和微调的重要工具。通过调节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进而影响货币乘数,来控制货币供应量,从而保持流动性适度充裕,防止出现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维持稳定的发展环境。考虑到货币政策作用的滞后性,必须在对经济形势进行预判的基础上,提前谋划、尽早尽快推出货币政策,从而提升货币政策效果。这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不仅仅是着眼于当前经济金融的运行情况,更多是对后一阶段的经济形势作出的预判和预先安排,是稳增长的“先手棋”。
我国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的空间已经比较有限,这次降准之后,我国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到8.1%,目前中国的银行整体准备金水平已经与发达经济体持平,无论是横向比较还是纵向比较,都处在较低水平。我国存款准备金在历史上较高,在2011年曾高达21%,主要是由于外汇占款较多,为了防止被动增加基础货币投放,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来吸收流动性,防止流动性泛滥对经济造成不利影响。从实施效果来看,通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发挥了重要作用,保持了物价的长期稳定,经过这些年的大幅下降,进一步调整的空间已大大缩小。
要发挥存款准备金率政策工具对实体经济的作用,把释放出来的流动性导入到薄弱领域,关键还是要打通货币传导的渠道,实现多种货币政策工具的组合,并加强财政货币政策联动,形成强大政策合力。要密切关注主要发达经济体货币政策调整,密切跟踪物价走势变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保持物价总体稳定。要切实落实好各项信贷政策,对明确在支农支小领域的贷款增速,要严格按照要求,创新信贷模式,确保贷款资金发放到位。要加强贷款贴息和奖励激励政策的运用,对疫情冲击较大的行业和地区,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投放。要加大利率改革力度,加快LPR改革步伐,推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方式市场化改革,推进利率市场化。要加快银行业信息化转型步伐,大力发展金融科技,运用大数据来给企业“精准画像”,促进降低综合融资成本。
作者系金融学博士
(编辑:孙明胜 校对:颜京宁)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