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各地还只抢“人才”吗?

文/敬一山
近期,随着疫情得到控制,各地纷纷出台一些政策,试图消解疫情给地方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些“福利”政策包括降低落户门槛、提供购房补贴、楼市限购限售政策松绑等。综合来看,新一轮的“抢人大战”和地方发展的迫切需求,更深度地绑在一起。
其实,如果没有这一轮疫情,各地的“抢人大战”也会延续并逐步白热化。理由很简单,适龄劳动人口逐年下降,社会老龄化在加速,“人”在地方发展中的重要性会越来越凸显。在这个整体趋势之下,不同地方所承受的压力还是不同,怎么增强地方吸引力,会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比如作为外出人口大省,河南去年发布的“人口发展报告”显示,2018年一年减少15~64岁的人口为12万人,适龄劳动人口到外省务工、经商是重要原因。人员总量减少和流失外地并存,显然不只是河南的问题。如何把本省人员留住,同时又吸引更多外省人员,这已经是城市之间、省份之间的激烈角逐点。
而这样的需求,已经远远不只是体现在河南这样欠发达区域,从最新的动态来看,江浙这些长期以来的人员流入地,也在进一步释放强烈的“抢人”信号。比如不久前,江苏苏州出台了被媒体称为“王炸级”的人才新政:本科学历人员可直接落户,大专学历在苏连续缴纳社保6个月以上,可办理落户。
要知道,苏州本就是江苏省第一大移民城市,也是全国第二大移民城市。也就是说其对于外地人本来已经有很强的吸引力,可这样的城市仍在大幅降低门槛,可见其对于未来的预判,也是“人”将会成为越来越稀缺的资源,早一步下手、多抢一些人,这样城市未来才有更大的发展和想象空间。
之前也有人怀疑,有些城市降低入户门槛,是不是只为了变相松绑楼市限购政策。因为各地限购普遍是和户籍以及社保挂钩,降低入户门槛,显然就是增大了可以买房人群的基数。这样理解,其实是有些短视的。降低入户门槛,固然是有利于地方楼市,但更重要的意义,还是为了城市的发展积蓄最重要的人力资源。
只有深刻理解“抢人”的意义,才能避免地方的短视。比如,一个城市如果只是为了卖房,而没有注重人的需求,不去细致提供更周到、全面的公共服务,那恐怕也抢不到什么人。经济学的常识是,房子的价值不是房子本身,而是取决于所在位置和这个位置所能享受的公共服务。如果一个城市生活工作体验糟糕,房子再便宜,也不会有人为了房子而去那里落户。
此外,还有不少城市现在陷入误区,还停留在争抢“人才”的阶段。比如,不少地方的落户门槛,还是和学历挂钩,本科以上学历无门槛落户,大专以下学历,需要就业参保一定年限才能落户。对于高学历人才,各种补贴福利争抢;对于普通劳动者,依然冷眼相看。
这种“势利”观念,在过去劳动力丰沛的时代,似乎没什么坏处,抢到人才是锦上添花,普通劳动者反正不缺。可是,以后这种状况一定会大逆转。这次疫情之下,因为各地的隔离政策,导致不少务工者不能及时返回大城市,后果是什么?是很多餐馆、服务行业大涨价。实际上,这早已被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证明,在欧美国家,保姆、家政等这些人工服务是非常贵的,原因很简单,就是缺“人”。
人口红利消失的时代,城市需要打破思维定势,不只是抢“人才”,还要抢“人”。高学历人才当然有自身优势,但一个城市的活力,光看硕士博士行吗?没有更丰富的服务业,城市是不会有生机的。高层次人才也要叫外卖、请保姆,生活不舒心的城市谁都不愿意去。现在是最后的窗口期,有远见的地方,应该尽快取消门槛,给普通劳动者落户也提供便利。
上个月,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再次提出放开放宽除个别超大城市外的城市落户限制,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也就是说人口自由流动的时代已经在眼前,哪里能先一步把握机遇,哪里才能拥有更好的未来。
作者为媒体评论员
(校对:颜京宁)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