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通知未接种疫苗将影响出行,如何化解各方担忧

文/敬一山
日前,江西、浙江等多地相继宣布,没接种新冠疫苗将影响出行。部分县市疫情防控办公室发布通知:原则上不允许未接种新冠疫苗人员进入医疗机构住院部、养老院、学校博物馆等重点场所。
这一消息很快上了热搜,引起广泛的讨论。之前一段时间,有些地方已经要求很多公共场所的从业人员必须接种疫苗,对去这些场所的普通人要求是,“及时督促疫苗接种”。从过去的“督促接种”到现在的“原则上不允许进入”,可见要求在加码。
这一“原则上”的改变,在网上也有一定的争议。支持的网友,认为接种疫苗不仅是对自身的保护,也有利于国家防疫的大局。如果放在这样的视野下看,个体没有特殊原因,自然都应该去接种。不接种不允许进入重点场所,更像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倒逼手段。
在支持声音之外,当然也不乏一些疑虑。如果国家还没有强制全员接种疫苗的要求,地方这种影响出行的措施,是合法合规的吗?毕竟就此前官方对接种疫苗的态度来看,一直呼吁更多人接种、做到“应接尽接”的同时,也强调要尊重自愿原则。在今年4月份。国家卫健委官员还曾特别强调过,一些地方疫苗接种工作中出现了简单化,甚至一刀切的情况,强制要求全员接种,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所以不难发现,争议的原因并不在“影响出行”这个措施本身,而在于当下如何判断打疫苗的重要性,这可能需要国家层面给出更明确的信号。
就医学层面看,打疫苗自然是很有必要的,这已经有多位权威专家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论证。比如,钟南山院士就曾测算过,要达成群体免疫,假设疫苗的保护率是70%,中国需要83.3%的疫苗接种率;假设疫苗的保护率是80%,中国需要72.9%的疫苗接种率。因为只有达到比较高的接种率,才能为可能的开放打下基础。
而不可否认的是,因为之前中国在疫苗防控方面做得比较出色,绝大多数人的身边已经长时间没有出现病例,这客观上削弱了很多人的接种意愿。我身边都没有新冠病例,接种疫苗不是多此一举吗?初一听好像符合常情常理,可是这显然没有动态看问题。
钟南山院士和张文宏教授都曾表达过同样的担忧,如果中国的疫苗接种率不提高、不尽快实现群体免疫,那不排除一种可能:国外通过疫苗实现群体免疫走向开放,而我们却因保护得太好而不敢轻易打开国门。用钟南山院士的话说,“别等外国免疫,中国反而危险了”。
也就是说,打疫苗的重要性,不能只从个体身边短期安全的角度考虑,而要看到在疫情发展大势下的整体防控需要。在病毒这种特殊的外部环境下,个体适当让度一些自由,服从防控大局的考量,这是可以理解的。更何况,接种疫苗已经有了很充分的安全验证,完全谈不上是让个体“做牺牲”。
在这样的情形下,国家卫健委等部门或许可以发出更明确的倡议,呼吁国民应该积极主动打疫苗,没有特殊情形最好早日实现“应接尽接”。整体的接种率提高了,那就可以避免在地方引起碰撞,这是防患于未然的最佳选择。
如果说着眼于提高疫苗接种率是战略层面,那么一些地方把不接种疫苗和影响出行挂钩就是战术层面。在战术层面,当然也需要考虑到民众的接受过程,尽可能把好事做好,而不是引起不必要的误解。
原则上不允许进入医院住院部、养老院等重点场所,是会影响到很多人的重要决策。尽管这个决策的初衷是为了帮助提升疫苗接种率、是善意的,可是这么重要的政策出台,还是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和原则,不能给人“拍脑袋”的感觉。
上级政府并没有公开做出把打疫苗和出行挂钩的要求,那么这些要从严要求的地方,不妨做出相应的解释说明,或者说是合理的社会动员。这些地方是因为出现了病例,还是因为过去一段时间疫苗接种率偏低,不得已要这样“补课”?没有特殊的理由,却要比其他地方要求更严,恐怕就很难让人认同。如果真是出现病例等特殊情况,那相信当地民众会给予更大程度的支持。
此外还值得提醒的是,尽管有疫情防控的大背景,尽管可以最大程度理解“特事特办”的无奈,可是作为地方政府,出台任何政策都应是非常严肃的事,尤其是可能影响到民众权益的时候。这就要求相关部门既要考虑自身的权责范围,也要考虑政策是否符合法律原则。
近两个月国家整体疫苗接种率已经大为提高,部分大城市接种率已经远超钟南山院士推算的标准。比如北京全市18岁及以上常住人口的接种率已经高达94.74%。相比较而言,一些中小城市的接种率确实还有待提高,这可能也是有些地方要下“猛药”的原因。
我们可以理解这样的初衷,但还是提醒尽量避免用力过猛。
提升疫苗接种率以及重视疫情防控大局,这毫无疑问都是必要的,也应该得到所有国民的大力支持。只不过,从一个正确的理念到分散各地的行政行为,中间还是需要有更多周全的考量。要避免为了单一目标,而影响地方政府部门的权威和公信。
(编辑:孙明胜 校对:翟军)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