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金融的风险应当如何控制? 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2017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作为三大攻坚任务的首要任务,防风险的重点是防控金融风险,供应链具有跨行业、跨地区及多主体的特征使得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一直是银行业务开展的重要问题和难题,对供应链金融风险的研究也是学者们永恒的课题。笔者从供应链金融风险的识别、评估、防范和管理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建议以防控供应链金融风险,进而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
一、供应链金融在商业银行的实践及国家政策支持
供应链金融是一个与时俱进金融创新的产物,并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对企业和银行提升竞争力、开拓发展空间有很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有效地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相关数据显示,截止2017年上半年末,工商银行累计发展供应链3000多条,为一万多户小微企业发放融资8000多亿元,融资金额同比翻了8番。六家上市银行(交行、招行、工行、浦发、兴业、民生)贴现业务不断增长,增幅一度超过60%,充分显示出中小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青睐及商业银行对供应链结算和融资问题的重视,也充分说明供应链金融在我国发展的美好前景;平安银行在供应链金融这方面创新能力是业界的标杆,创新出“1+N”和“自偿性贸易融资”的供应链金融营销方式,并在2006年在国内银行业率先推出"供应链金融"品牌;上海浦发银行提出了“企业供应链金融解决方案”,包括信用服务支持、采购支付支持、账款回收支持和存货周转支持,其将供应链电子化服务、供应链融资服务和离岸银行服务统一起来;兴业银行以“M+1+N”为发展模式,以“全国业务全国办”为特色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并于2008年正式加入了贸易服务设施系统。
2016年2月,人民银行等八部委印发《关于金融支持工业稳增长调结构增效益的若干意见》,提出大力发展应收账款融资,推动更多供应链加入应收账款质押融资服务平台,支持商业银行进一步扩大应收账款质押融资规模。探索推进产融对接融合。探索开展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延伸产业链金融服务试点。支持大企业设立产业创投基金,为产业链上下游创业者提供资金支持。在2017年4月举行了供应链金融年会并成立了中国供应链金融产业生态联盟,积极响应“产融结合、脱虚向实”的国家政策,未来供应链金融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
二、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
供应链金融风险既包括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也包括供应链金融所特有的风险。
巴塞尔协议将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包括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而国资委的相关文件中将风险分为市场风险、法律风险、财务风险、战略风险、及运营风险,不管哪种划分方法,基本上都能涵盖所有的传统信贷业务所有的风险,笔者将传统信贷业务的风险划分为市场风险、操作风险、信用风险及法律风险。
市场风险也是我们所常说的系统性风险和不可分散风险,是指由于未来市场价格波动导致银行预期收益与实际收益的偏差的风险,应用于供应链金融,主要指质押物市场价格的波动导致质押物实际价值低于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额度时,中小企业可能会出现违约就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多发生于应收账款融资模式及存货融资模式。操作风险是当今金融风险中普遍存在的风险,贯穿于商业银行所有的业务及风险管理全过程,由于供应链金融所特有的特点,需要商业银行对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和监督,供应链涉及的主体相对其他业务较多,结构关系更为复杂,且当前供应链风险管理在我国还不成熟,业务操作流程有待进一步的修正和检验,这就使得操作风险的管理在供应链金融的风险管理中尤为重要。信用风险指债务人未能履行先前承诺,未将贷款按时或者完全归还给债权人,从而给债权人带来损失的一种违约行为。在供应链金融中表现为中小企业由于主观或者客观条件和 原因未能及时偿还借款本息,给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中小企业由于财务信息透明度,规模小,资金少,使得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进行信用评估时面临种种挑战,结果可能会对中小企业信用评估与实际出现较大偏差,进而对中小企业提供了不合适不匹配的金融服务(贷款),造成银行损失。而法律风险则是由于法律因素给商业银行造成损失的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与银行传统信贷业务存在较大的差异,原先符合传统信贷业务的法律法规并不适合供应链金融,法律的完善需要一个渐进的过程,而在法律完善之前供应链金融业务可能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尤其是我国的一些法律法规会限制供应链金融的发展,这都是在供应链金融风险管理中需要重视的问题。
除了以上所讲的风险之外,供应链金融也面临着自身所特有的风险,而特有的风险与供应链金融的模式有关。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三种融资模式:应收账款融资模式、预付账款融资模式和存货融资模式,不同的融资模式面临的风险不同。
1、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
应收账款融资是指中小企业将商业银行所认可的最终付款人是核心企业的应收账款质押或让售给商业银行以获取融资。这主要是在产业供应链中的企业多采取赊销等方式以争取核心企业的订单,但是上游中小企业的资金实力、资金周转等问题使得赊销会占用大量中小企业的资金,当出现资金不足问题时,中小企业就会通过商业银行利用未到期的应收账款来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问题。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下特有的风险主要是买卖双方主体性风险、坏账风险和道德风险。
(1)买卖双方主体性风险。由于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捆绑到一起为重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核心企业的经营状况、财务状况、还款意愿及能力直接影响着商业银行是否能够收回贷款,如果银行不能及时收回贷款将面临重大的损失。
(2)坏账风险由于融资的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具有不确定性,主要是因为核心企业如果不能按时还款,融资的中小企业就会产生坏账,进而波及商业银行。
(3)道德风险。由于商业银行不能对融资后的中小企业贷款资金用途进行监督,中小企业可能会把这些信贷资金投向那些高风险的的项目,如果投资失败融资企业就会遭受损失,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不能正常经营甚至破产,银行也会因此不能收回贷款造成巨大的损失。
2、预付账款融资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
预付账款融资指中小企业借助核心企业的回购承诺或者第三方物流担保,以供货方的货物或仓单充当质押物,并接受第三方物流公司的监管以获取商业银行贷款。预付账款模式下特有的风险是市场风险(质押物价格变动风险)、货物监管风险和合同风险。
(1)市场风险。市场风险集中体现于质押物价格波动的风险,因为充当质押物的商品或者存货的市场价格可能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波动,比如说国内外市场行情、季节因素、商品属性等,这种风险在大宗商品质押时就更加明显。如果商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幅度过大、变现成本增加、商品的品质变坏等使得价值低于银行给中小企业的融资额度时中小企业可能会出现违约就会给银行带来巨大的损失。
(2)货物监管风险。由于第三方物流或监管公司的管理能力不足,在办理质押物出入库这一重要环节出现差错,造成货物监管风险。
(3)合同风险。商业银行是基于融资企业的买卖合同及协议提供贷款,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之间进行虚假定价等不实情况获取更多融资的行为或由于合同内容不真实,出现恶意套取银行资金,给银行带来风险。
3、存货融资模式下的供应链金融风险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