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裕彬:中国经济不可承受之重

21世纪是老龄化的世纪,深受其苦的将不只是欧洲和日本,中国也将从看客变成当事人。根据Deutsche Bank的研究,中国的劳动力人口到2015年将达到峰值---9亿9千8百万,之后便将大踏步的加入与欧洲日本为伍的老年化社会的洪流。令人不安的是目前中国的人口结构和日本上世纪90年代初的情形很类似,这不得不让人担忧起中国现有经济模式的长期可持续性。
70年代末实施的计划生育导致当时年轻化的中国社会人口扶养比(年幼人口+老年人口/劳动人口)逐年下降,这个时候源源不断的廉价劳动力为中国制造业的崛起输送了似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到了2015年,计划生育会使届时老龄化的中国社会的抚养比快速攀升:中国的人口中位数年龄(median age)在2025年前会超过美国。这种情况下在廉价劳动力的盛宴中高歌猛进的低端中国制造业【更大胆一点的说法是所有靠廉价劳动力支撑的低附加值产业】将无以为继。
人口老龄化对制造业的影响已不是新闻,关注不太多的是人口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另外一个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业为代表)的影响。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研究,人口老龄化对房价有明显的下行压力。其他因素不变,老年人口抚养比上升一个百分点,真实房价会下降2/3个百分点。在2010年前40年,由于baby boomer在上世纪70年代进入购房年龄,美国的房价比在中性人口结构(人口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40%。然而2010年开始的后40年里,baby boomer开始进入退休年龄,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抛售房产变现,美国的房价将比在中性人口结构的情况下减少40%。除此之外,老龄化还将提高房地产业的融资成本,因为老龄化会导致储蓄率下降,而且会提高政府的养老金和医保支出,因此房地产业将越来越频繁的和政府一起争夺越来越有限的信贷资源。历史数据表明,房地产价格和长期融资成本(比如长期真实利率)成负相关性,因此老龄化会在供应层面(成本)和需求层面对房地产价格形成下行压力。老龄化对许多固定资产的价格的影响都同此理。这似乎奏响了把固定资产投资当经济增长火车头的北京模式的闭幕曲。
在这样的情况下,认为中国将在接下来的一两个十年继续保持 7-8% 的增长速度的看法显然过于乐观。
Nicholas N. Eberstadt在今年2月发表的展望2030年的全球人口结构趋势报告,指出了许多被人低估的人口结构变化对像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发展的巨大抑制作用: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