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官场地震之崇厚使法谢罪录 (一)

1871年11月23日午间,法国首都巴黎阴云密布,雪花纷飞。清廷钦差大臣崇厚身携国书,乘车抵达爱丽舍宫,谒见法国总统梯也尔。
宾主双方先相互致意,崇厚随即高声致辞,代同治帝就1870年发生的“天津教案”向法国表达歉意,“惟望妥当了结之后,两国来往毫无伤损”。“着乌衣,佩一宝星,年近六旬,白发无须,身高四尺”的梯也尔,亦答复道,愿中法两国“永敦和好,往来益密”。礼成之后,彼此鞠躬作别,而远眺宫外,恰见大雪初停。
如释重负的崇厚心情大好,返回住处后,先与法国友人同饮香槟,又再启夜宴,与下属幕僚畅谈至凌晨。
顶风而行 前途未卜
上回说到,1870年(同治九年)初夏的“天津教案”引爆津门官场地震后,为替心腹避祸,恭亲王奕䜣特命崇厚赴法致歉,以暂时脱离津门是非之地。此策既为恭王一手妙招,亦是不得已之举。
教案发生不久,与法国大使罗淑亚稍一交涉,恭王便感觉事态不妙。往常给人暴躁狂妄印象的罗氏,这次居然异常淡定,对于津门事件,他摆出了两副面孔:一张是“凶神恶煞”,逼迫清廷尽快重惩案犯,甚至彻底清洗天津官场;一张是“故弄玄虚”,但凡言及具体善后措施,“该使臣总以案关重大,必待本国之命而行,非伊所敢干预为词”。
罗淑亚如此反常,自然令恭王心中起疑,担心对方成竹在胸,若仍任其扯皮拖延,恐酿成不测。于是奕䜣四处打探问计,得知原来罗氏私下与他国多有密议。为避免列强联手,恭王决定先下手为强,“赶紧奏请大皇帝特简大员,亲赍国书,驰赴法国,先尽中国友谊道理”,既可体现清廷解决教案之诚意,又能阻止法国联合他邦之阴谋,同时借机助崇厚金蝉脱壳,诚可谓一石三鸟。
恭王一折递上,送来东风,崇厚心领神会,顺水推舟,上书感谢朝廷未加严谴,再“仰承恩命,出使外邦,体圣主怀柔之意,笃友邦和好之情,倚畀愈重,报称愈难”。于是他借坡下驴,开列赴法随员名单,要求尽快启程。
须知在“夷夏大防”之观念仍占主流的晚清,一名朝廷要员居然主动远赴海外谢罪,士林皆视之为奇耻大辱。如内阁中书李如松就托大学士官文代递奏折,暗以两宋故事为戒,指出“遣使报币,徒损国体,于事无济,千古一辙。乃道路传闻,佥谓崇厚出使法国,无论其应对失词,恐为外夷所狎侮,而拘留迫胁,亦足启夷人要挟之气,臣愚以为谋国者,计必不出此也”。
换言之,崇厚赴法,轻则遭法人轻慢,有伤大清国威,重则蹈苏武覆辙,沦为要挟筹码。李如松此言,是要告诫恭王决策不智,这也代表了众多士人之意。
况且本为津案重要责任人,崇厚竟可以抛下老迈的曾国藩一走了之,亦让不少湘淮疆臣内心大为不忿。如丁日昌就认为,“崇帅出使亦是一篇极好偏锋文字,但恐远水救不得近火耳”。李鸿章更是为恩师抱不平,“地公(崇厚)知祸机甚速,诿之主人,实由未能先事开导弹压之咎也”,本已先铸大错,然后再做甩手掌柜,出使法国,实不应该。
李鸿章断言,赴法谢罪之举看上去为“釜底抽薪之计”,不过法国人向来也不是吃素的,“法之君臣恃强好战,各洋官、教士再加怂恿,非崇公所能勾当”,即使运气不错,侥幸与之议和,“伤财亏体必多”。
谢罪还是扬威?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