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新经济周期?怎么理解供给侧改革下的资源价格上涨?

今年上半年各种资源产品价格上涨很厉害,尤其是煤炭、电力、矿产等,很多企业又重回了盈利增长。很多研究机构也开始鼓吹所谓“新周期”。如果你是一个不熟悉中国经济情况的人,猛然来看,很可能意味中国经济已经回到了2009年。
实际上自2009年四万亿经济刺激政策以来,中国产能过剩首当其冲的八大行业,即钢铁、煤炭、水泥、玻璃、石油、石化、铁矿石、有色金属,从大的层面看,过剩是常态,紧缺是短期现象。
紧缺是怎么产生的呢?通过供给侧改革,调节产能结构、消减过剩产能,由于计划经济一刀切,难免在调节的过程中,造成局部的、短期的紧缺现象。这种紧缺现象反过来导致供求关系逆转,价格飙升,让人误以为行业又复苏了,又恢复到黄金时代了,但这么理解就错了,实际上是一个假现象。
我在微博上写了这样一段话:产能过剩行业的供给侧改革确实可以解决不良资产的问题,让产品价格上涨,让企业亏损变盈利。但是,这种盈利是以剥夺下游盈利能力为代价的。供给侧改革对供给端有效,但是却无法拉动需求端,甚至其价格的上涨还会打击需求端。最终需求端的萎缩又反过来吞噬供给端。所以接下来几年最大的看点应该还是需求侧改革。至于在这个时候狂推周期股,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供需关系反转了。但是,还是要深刻地认识到这个反转是暂时的,是治标的手段起作用了。病人打了几针强心剂,生龙活虎起来,但是病没有除。
也就是说,资源型强周期行业的景气,受益的主要来源是供给端产能的压缩、需求端经济的复苏。价格上涨对上游恢复盈利有好处。但是,价格的报复性上涨,会对需求端经济产生不利的影响。在今年四季度,需求下滑是大概率事件,所以要密切注意资源型强周期行业的景气回落。
另外,通过上面的分析判断,还要认清的是,当前所谓的“新周期”,是小型周期,绝对不是大周期。这个小周期只是产能库存周期,跟结构性转型不一样,也不代表结构性转型升级已经完成。
那么什么时候是大周期呢?大周期的驱动主要还是要来自需求端。如果没有需求端的持续复苏,供给端仅凭压缩自身产能维持盈利就已经很困难了,想要持续盈利更是难上加难。需求端的持续复苏怎么看呢?最主要还是要看地产、汽车等下游需求量比较大的行业。
文章来自向小田(ID:xiangxt1984)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