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中日对比的段子在反转?

“邻居可以选择,邻国不可以选择”。
这句意味深长的话,道尽中日一个多世纪以来无比复杂的爱恨情仇。
只要涉及中日对比的段子或新闻,都会触动民众相当敏感的神经,甚至激起舆论高倍声浪。
如今,“日本砍树供给中国”的消息快速刷屏,激起了诸多网友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据环球网报道,中国已是世界最大的木材进口地,而且日本木材最大的买主正是中国。日本2016年向中国出口木材总值比2015年增长48%。
这一方面说明中国环保意识提升,近些年严格限制砍伐林木,退耕还林、退田环湖等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果。自从1990年起,全世界在25年时间内总共减少了130万平方公里的森林面积;而中国森林面积在这25年间增加了51.2万平方公里,位列全球第一。
另一方面是中日木材贸易发生角色转变,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人的购买力大增,建筑、室内装修、家具的木材需求量从1.65亿立方米上升到2007年的3.14亿立方米,2016年则将近8亿立方米。
有网友甚至调侃说:“砍树要去外国砍”是我们一项坚持的原则。
这只是整个公众情绪被激发的导火索。
长期以来,有个段子广为流传:日本人由于爱护环境,把自己的森林资源保护起来不让砍伐,从中国进口廉价的一次性筷子。有一个极端的版本甚至称,日本有99%的一次性筷子是从中国进口的。言下之意是“短视”的中国人为了一点小钱出卖珍贵的林业资源。
有的版本更绘声绘色:中国需要日本的木板,日本想进口中国的花生,于是两国决定在公海上举办易货贸易。中国的花生船浩浩荡荡来了,发现日本的船上除了一台庞大的机器,空空如也。贸易开始,日本人把中国人的花生卸到自己船上,然后开动机器,把脱掉的花生壳迅速制成木板还给中国人,然后拉着一船花生米扬长而去。
类似带有强烈的抑中扬日色彩的段子,比较轰动的还有讲述中国80后素质全方位落后于日本孩子的调查报告《夏令营中的较量》、中国煤炭填入东京湾,洗七次碗,喝马桶水……等等。
这些貌似真实、实质充满情绪化、缺乏科学依据的段子,之所以流传多年,有着相当深刻的成因。
自明治维新以来,由于在亚洲率先完成近代化、工业化,并通过脱亚入欧等深层文化接轨、制度变革,并借助一系列主要针对中国的战争和掠夺,领土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日本快速崛起为全球一流强国,二战虽然战败,但在美国帮助下快速实现经济全球崛起,全民自信傲慢充斥。而近邻中国却走过最灰暗的落后必然挨打的屈辱百余年,而日本又是最直接的伤害者,在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与先进国家的巨大差距,难免会有过度自卑媚外的情绪。
而在“日强中弱”的心理定式下,中国始终流行着两种截然相反的民间态度,一是恨日,二是学日。这种充满矛盾的情绪会缔造一个耐人寻味的场景:每当中日关系出现波折,民众一边愤怒地声讨日本,一边跑到东京疯狂地抢购日货。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