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在被一大帮投机客玩坏

在中国新经济领域,一个黑色幽默是:共享经济是用来解决问题的,最后竟被当成问题解决了。
1978年,当美国两位社会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琼·斯潘思在一篇论文中首次提出“共享经济”的概念时,便充满了乌托邦式的浪漫。
所谓共享经济,是基于陌生人且存在物品使用权暂时转移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本质是整合线下闲散物品等公共资源,以此增加闲置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的迅猛发展为其风行于世提供了可能。
请注意,这不是慈善,而是生意——一种貌似充满道德感、责任感,洋溢着公益精神的高级生意。
2017年夏天,当文明古都北京推出一种叫共享马扎的新型生意时,却招致公众普遍的质疑,甚至有网友冷嘲热讽:坐共享马扎,等共享婆娘。
还有一件令首善之区居民有些羞愧的事,对这个充满道德光芒的生意完成致命一击:第一天就丢掉一半多马扎,据信是被顾客偷走了。此前,中国两家共享单车企业因许多单车被顾客顺走而关停了业务,一家共享雨伞企业也在7月沮丧地宣布许多雨伞丢失。
怀着天使般的心愿,最终由于各种准备不充分,却暴露了人内心深处的魔鬼,人世间的悲剧莫过于此。
如果按照40年前美国人的定义,再结合Uber、Airbnb等共享经济优秀代表的实践,就会发现除并购了Uber中国的滴滴在发展的前期秉承共享初心之外,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的后起之秀们大都偏离了轨道。
以共享单车为例,比参差不齐的公德水平和城市管理规则滞后更可怕的是,这场立志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出行困局的投融资浪潮呼啸而起,却始终没有找到一个有说服力的盈利模式——除了挽救了一个又一个濒临倒闭的自行车制造商。
从这个角度上说,滴滴要强一些,毕竟与更主流的汽车挂上钩,在占尽共享经济先发优势的情况下,在圈了巨额资金后,迫于天量债务的压力,开始向一个重资产的汽车租赁巨头过渡——当然,它宣布了更多激动人心的计划,不过现实一定会提醒企业的决策者:盈利比继续画饼重要。
在滴滴积极养车养司机来顺应政府管理要求,形成垄断后不再补贴顾客后,更关键的是根本无法突破现阶段大都市的户籍围城——不再使用外地司机和车辆后,早已背离了共享的初衷,与被贴上垄断、传统的、低效的旧式出租车公司越来越像自家兄弟。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