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中国财富风口悄然转变,该告别过去的旧梦了

十九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是十九大报告的最大亮点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性的事件,是理解中国经济进入新周期的切入点。
何以如此言之?先从中国经济新周期的开启说起。对于中国经济是否进入新周期,过去一段时间争论很大,笔者一直认为中国经济正在进入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全新周期,但绝不是一些人所言的经济增速到了底部,开始反弹的新周期,而是在经济基本面、产业结构、增长动力、基本需求等等层面完全不同于过去的周期。过去,官方以新常态概括中国经济的变化,十九大之后,通过对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描述,正式宣布中国进入到了一个真正的“新周期”。这个新周期,是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重大变化来切入的。在中共的历史上,谈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有三次:
第一次是1956年的“八大”,当时的提法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
第二次是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可以看出,前两次社会矛盾,都是人民物质文化的需求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所描述的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是一个真正的短缺经济,当时着力要解决的,就是改变物质文化的贫乏状况,这个任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努力,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经济的总量已经位居全球第二,中国告别了过去5000多年短缺经济的状况,“过剩”成了中国经济的常态。
同时应该看到,马斯诺描述的需求等级在中国当下表现的特别明显,老百姓各个层面需求的提升,继续经济社会,包括经济战略做出正面的回应。在这种矛盾的转换过程中,中国经济正在发生剧烈的变化:从速度而言,中国经济正在从超高速增长进入常态化增长;从经济基本面而言,中国经济已经从短缺经济进入过剩经济;从经济发展目的而言,中国经济正在从温饱型经济转化为小康经济,精神层面需求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从产业而言,服务业已经成为第一大产业。
第三次是十九大报告提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这一新的社会主要矛盾,把“需要”和“生产”的矛盾,改为“需要”和“发展”的矛盾,表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容更丰富更充实更升华了。
基于对这种变化的回应以及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描述,十九大报告对中国经济的下一个三十年做了浓墨重彩的规划:
第一,在中国经济发展阶段上,提出中国经济正在从高增长阶段进入到高质量阶段,体质增效远高于量的进一步扩张。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