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将迎来下一次劳动力短缺高峰 L型不是一两年

今天我利用这个机会谈一点关于经济增长的看法,如果我们能够正确的判断形势,遵从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引领它,用正确的促进方式,我们有望实现两个“L”型的轨迹,一个是近期的,再一个是稍微长期一些的。
首先我们都知道,我们不希望是“V”字型,或者说我们不能指望“V”字型的经济复苏,原因是我们现在遇到的不是过去能够给我们带来“V”字型复苏的需求侧的问题,而是供给侧的问题。人口红利的消失是不可逆转的,如果它是我们过去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用这种动能回到原来的增长速度上也是不可能的。
我们已经知道的中国15岁到59岁的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负增长是从2011年开始的,2010年是峰值,2011年开始下降。我告诉大家,可能还会出现下一次劳动力短缺的高峰,因为按照当时的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在这一段时间内,也就是2011年劳动年龄人口开始减少以后,劳动参与率还会提高,按人口年龄结构预测出劳动参与率还会提高,劳动年龄人口乘以劳动参与率等于经济活动人口,就是等于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力。所以我当时的预测是,从2017年开始经济活动人口达到峰值,在这之后也负增长。我只是想告诉大家劳动力短缺这个趋势是不可逆转的。
但是我又得到一个新的信息,最近我们人口所的同事,无论从我们自己在六个城市的调查数据,还是从统计局的调查数据,得出过去这些年劳动参与率实际上是下降的,虽然下降不多,但是至少没有提高。假设劳动参与率不变的话,劳动年龄人口减少,经济活动人口也就减少。只有假设劳动参与率提高,才会出现经济活动人口的峰值晚一点到来的情况。但是现在劳动参与率还略有下降,那就意味着我们真实劳动力的下降比我这条线显示的要严重得多。
这个人口的趋势不光是通过劳动力供给影响我们的经济增长,还通过劳动力供给短缺,工资上涨,上涨过快就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因此单位劳动成本等于工资除以劳动生产率,工资上涨速度快于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就提高,加速向发达国家靠拢,我们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就会下降。
我们劳动力的素质,人力资本是靠新成长劳动力来改善的,不断的新鲜血液,他们受教育程度高,如果这部分人的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存量的人力资本低的特征改善的速度就慢。因此我们预测人力资本的增量也是下降的。资本的回报率也相应下降,这是我们知道的,经济新增长理论、新谷点增长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假设,就是当劳动力是固定的,不是无限供给的,就会出现资本报酬递减的情况。
再有,资源重新配置,劳动力不断从低生产力部门转向高生产力部门,资源配置改善,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趋势也放慢了。
因此,相应的农村外出劳动力的增长速度也就大幅度减慢了,去年只到增长0.4%。这些因素都是从供给侧降低潜在增长率的因素。这是过去预测的,2010年之前我们的潜在增长率10%左右,“十二五”时期的平均7.6%,“十三五”潜在增长率如果没有改革发生的话,没有刺激发生的话,潜在增长率就是6.2%。潜在增长率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导致的,因此我们不能假设有一个“V”字型。
我们可以算一下,我们知道了潜在增长率,我们也知道实际增长率,用实际增长率减潜在增长率,如果是正的就证明我们是在能力之上实现的经济增长,如果是负的,就说明我们没有充分利用我们的潜能。历史上这个是0,潜在增长率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的,就是增长缺口,最后会表现为“V”字型,从需求侧进行宏观经济的刺激,可以回归到充分利用你的生产要素。因此我们历史上需求侧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都回归了,都显示出了“V”字型。
如果我们还认为潜在增长率10%的话,现在增长速度和潜在增长率一减,就得出粉色那条线,我们也有增长缺口,因此我们也觉得还可以回归到原来的水平上。但是事实上正如我前面说的,我们测算的结果,现在的潜在增长率已经降到了6.2%,这是“十三五”平均。如果按照我们实际测算出的潜在增长率看,我们没有这个缺口,所以两者实际增长和潜在增长能力是相符的,没有缺口,不能指望回归。如果还形成“V”字型,那就意味着你超越了自己的增长能力,就可能是过热的经济情况。
我们不想“V”字型,我们要想“L”型。近中期有一个“L”型的轨迹,“十三五”时期我们的经济增长下限和上限应该是什么样的?下限肯定是按照“十三五”时期我们测算的,假如什么都不发生,就是正常趋势,我们平均是6.2%,当然每年是不一样的,是逐渐向下走的,但是没有这么陡。上限是什么呢?加上了一些可能的改革红利,我们人口生育率的下降没有那么快了,我们还会有一些适度的帮助企业的措施,甚至我们户籍制度改革能够带来一些劳动力供给,这些都是微弱的,不是大幅度的见效,但是可以达到“十三五”时期平均6.7%,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在这个期间就是可行的。
今年实现了6.7%。我们设想,如果从明年开始我们的改革红利逐渐显示出来,不用太高,就保持在今后四年平均6.5%的话,最后的结果会逐渐向上限靠拢。如果是这样的话,和这两条上限和下限相比,这条线接近于一个中近期的“L”型轨迹了。从中近期看,“L”型轨迹的取得也得靠改革红利,必须得靠改革。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