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是一个企业,一个简单的投资者,我应该怎么来看待中国经济,中国经济的近期和中长期的未来,或者说,我的题目是中国企业家或者中国投资者如何能够搭乘上供给侧结构性的顺风车。
世界经济也在减速,中国经济也在减速,当世界经济减速的时候,特别是由发达经济体带动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不振的情况下,有一个比较常用的解释,或者比较流行的解释,是在危机之后企业针对着危机之前积累起来巨大的杠杆率、巨大的债务,它们要进行修复资产负债表的活动,也就是说在很长的时间内,它只想解决它资产负债表上的烂摊子,而不愿意再进行新的借贷也不愿意进行新的投资。这个解释最有名的是付朝明一个投行经济学家,他是用来反思美国二三十年代的那次大萧条,也反思日本在90年代开始到今天低迷的宏观经济。
总的来说,这种思路是需求侧的解释,世界经济也是新平庸,我们叫新常态,但是世界经济跟我们不太一样,世界经济新平庸主要是需求侧的因素,也就是说,无论是长期的人口结构变化的结果,还是金融危机以及欧洲的债务危机等等,导致的经济没有回到原来发展水平上,总的来说,他们把原因归结到需求侧上,美国的前财政部长、前哈佛大学校长萨默斯明确的说,西方的经济增长速度下滑,无一例外就是需求侧。
但是中国跟此不太一样,中国应该从供给侧去看待中国经济的减速,上述解释也就不适用,中国经济的减速主要是中国的人口变化在2010年发生了巨大的转折,这个转折直接的表现是劳动年代人口到达了峰值,从那之后是负面增长,接下来还有农民工的负增长,过去很多年农民工每年增长4%,到了2014年只增长了1.3%,去年只增加了0.4%,今年会不会是0,今后会不会是负的,完全有可能。农民工的新增量是农村,不是从土地里再转移出来的,而是在农村读初中和高中的学生,也就是说16岁到19岁的这部分农村人口,这部分2014年到达了峰值,去年开始是负增长,他们不增长了,农民工的增长速度自然就要下降了,到他们进城的人越来越少,而在城市已经打工的到40岁以后没有得到城市户口还要返乡,返乡的人数大于进城的人数的时候,农民工劳动力流动就是负增长,劳动力供给就会进一步的紧张,无论是人口学家还是经济学家都会批评我,是不是把劳动力这一个生产要素作用过分的夸大,我说我没有夸大,首先要承认劳动力供给也很重要,因为劳动力供给不足了工资上涨就过快,工资上涨过快而快到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赶不上工资上涨的速度,就意味着单位劳动成本就会提高,单位劳动成本等于工资除以劳动生产率,单位劳动成本提高的意思是企业的比较优势。
如果这个提高快于其他的国家、快于其他主要的先进制造业国家,美国、日本、德国、韩国,很自然是快于他们,因此我们跟它的单位劳动成本差距是大幅度的缩小,缩小速度非常之快。意味着在制造业在迅速的丧失,这是一条。另外一条,中国人讲中国经济增长的时候要做生长函数,生长函数等式右边一大批解释变量,劳动力是一个变量,下一个变量是人力资本,中国的人力资本过去迅速的改善是靠新成长劳动力不再加入,因为任何时候年轻人都会比年纪大的人受教育程度更高,新增量越来越少的时候,就改善存量的速度就放慢了,因此接下来另一个变量人力资本也放慢了速度;因为劳动力短缺了,资本过快的替代劳动,造成过高的资本劳动比,越来越多的机器、越来越复杂的工作程序,工人应对不了,资本投入了以后的回报虽然还有,但是不是像原来这么快了,因此报酬的递减导致资本回报率迅速的下降,很多事实都证明了这一点。
当跟发达国家技术差距缩小的时候,当劳动力转移不那么快,资源重新配置速度不那么快的时候,生产力进入速度也大幅度的下降,这些就是生产函数中包含所有的变量,所有的变量都变得不利于经济的增长,因此中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是必然下降的,这是供给侧的因素,所以不仅仅是靠修复个资产负债表,我们靠刺激、靠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都做不到这一点,想用这么大的力度去拉动经济的增长、拉不动,因为不是需求的问题,不是拉是推,推一个绳子推不出力量,因此必须从供给侧来解决,但是也给我们带来了正面的因素,也就是说因为世界经济不振,全世界都在观望,我刚刚读了一个世界大企业联合会的一个报告,他们讲到了世界经济,所有的投资者和企业家想创业的人都在观望,但是他们的观望的确是真观望,只有等,不同的企业做出的努力不一样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作为一个整体只有等,等刺激、等需求侧的因素得到了恢复,但是对中国来说,我们不是需求侧的因素,我们不需要等,我们有更多的机会。
中国中小企业也好、投资者也好、创业者也好,有一个好的机会,也就是说,当你认识到高回报机会到处是这样的时代过去了的时候,你还有一些额外的机会在供给侧,主要讲两个方面。
第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会窗口。抓住改革的机会窗口就可以得到改进现在讲的改革都是有利于提高劳动参与率,改善投资环境。因此,提高潜在增长的能力。因此,他是有改革红利,大于改革成本,改革才值得向前推进,才可以成功,这个是宏观上面讲的。那么,我想说一下,对于你一个既定的前台投资者,创业者来说,他自身可以分享这个改革的红利。所以,我们说一下中国的企业家应该搭上改革的这个机会和顺风车。我们从一般来讲,要是作为我这个书本上研究经济问题的人来说,我们现在进行的这个改革,可以显著地降低企业面对的制度性交易费用。我们三去一捕一降也可以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费用,同时降低企业面临直接生产成本。那么,我们投资者和企业以及潜在的创业者,他面临的是什么?其实最主要的也就是一个是交易费用,一个是直接生产过程当中的成本。谢谢改革一般而言一定是降低这些交易费用和直接成本的。但是,我想在这个之外,还有一些直接的机会,产业机会,还有领域机会,可能大家自己都是可以想到。那么,我们举一个例子,我们未来的户籍制度改革。目的是推动新型城镇化,现在的新型城镇化,固然也是一些投资的机会,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建设的投资机会。但是,更主要的,我们想通过农民工市民化,增加劳动供给,同时改善资源配置效率。那么,可以让中国的人口红利,稍微延长一点,及时探寻到新的经济增长的源泉。那么,因此我们把新型城镇化重点放在人上。但是,我们也是知道,未来1.7亿已经进城农民工,在这之外,还有一亿离开农业,还没有进城农民工,就是当他们变成了亚洲版的中产阶级,当他们成为不再是农民式消费模式,而变成了城镇居民的意义上面的消费群体的时候。那么,我们可以想象到,我们面临的这样一些新的投资机会和产业机会。我想这个是大家难以想象到的。而这个过程也是必然要推进的。再一个,就是我们进行国有企业改革,那么,我们推出PPP,官方和民间合作的建设项目。那么,这个里面也都是有体制的改革,也是项目的机会。那么,大家也可以抓住这样的一些机会。那么,在一个,我们也是知道的,我们都说中国老龄化,之所以中国到达了一个经济增长减速转折点,因为人口大幅度老龄化。但是,大家不知道,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的时候是刚刚开始的。那么,过去还是一个缓慢的一个转向老龄化阶段。那么,从2010年之后,我们才开始加快了这个老龄化。这个人口老龄化速度就是前所未有。过去感受不到,听媒体说的,听我这样的分析说的。但是,未来呢?未来也是有直接改变到中国人口老龄化压力。但是,老龄化本身被有一些人称之为第二次人口厚利,也就是说,除了老龄可以作为一种人力资源,还有就是未雨绸缪的心理成为新的储蓄来源之外。那么,老龄,还有健康业等等一系列的这个产业,也是一个新的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机会。现在18届五中全会提高5大发展理念,其中绿色发展。这个就是什么呢?就是低能耗,其实就是低排放一个新的发展模式。这个被有一些国际上面一些学者定义为是未来的全球化的一个起爆点。因为,我们历史上有过多次起爆点。因为当年半岛西班牙向外扩张。英国人推动那个殖民地,这个都是全球的起跑点。90年代以来,这个原计划经济国家转向市场经济,这个拥抱世界,又启发了又一轮全球化。有人说,下一轮全球化就是以一些主要的那个,中国就是把这个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大旗接着扛下去,以中国和其他的一些国家为主的,应对全球气候变暖,还有实现绿色发展。是全球化新的起爆点,也是重大的投资机会。这些都是需要抓住的。
除此之外,我们也是知道的,我们的5大发展理念里面,还有协调发展。就是什么呢?就是文化、社会的发展,可能要快于经济的发展。那么,这些给我们文化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的发展,休闲业的发展也是提供了大量的机会。这些大家都是可以分析到,但是,关键我们如何去抓住这样一些机会?那么,在这个里面我们唯一需要记住的,我们今后的创业和以前创业一样。就是占住底盘,占住这个领域的事情,又可以拿到投资,你是保险的。那么,今后呢?今后没有什么地盘就是属于某一个人必须占的,大家都是有同样的一个底盘。那个时候你必须靠什么呢?有更好的一个技术,更好的经营理念,更好的管理。更开放的思想,可以是现在创造新破坏当中生存下来,让别人死去,你才可以成功。
因此,第二个我们可以抓住的机会窗口就是什么呢?就是新的科技革命浪潮。这里有两个纠缠的观念,大家没有搞清楚的观点。新科技浪潮什么时候来?是什么东西?那么,我个人觉得或许他已经来了,因为当我们说新科技浪潮的时候,新工业革命的时候,都是指历史上已经有的,就是17世纪,18世纪已经开始了工业革命。但是呢?我们一说世纪都是两个世纪。那么,才有工业革命,也就是意味着,这个科技革命就是一个很长的一个过程。但是,细想一下,这个真正现在说的,这个工业革命时代最快的时候,那个高歌猛进时代,生活在那个时候,最聪明的一个大脑都不知道自己在面对着工业革命。我们举一个例子。马尔萨斯是被认为寿命最长,个人寿命也长,学问寿命也长。今天不再提起他,但是已经200多年历史了,最聪明的,最有远见的经济学家,也是人口学家。但是,他提出了著名的马尔萨斯原理,人口学原理,也就是说人食品的增长就是一个什么呢?就是一个指数增长,而人是几何指数增长就是嘴长的比食物生长的快,最后就是带来了饥荒各种各样的事情。最悲观的,那么以后,所有的悲观这些观点都是称之为什么?马尔萨斯,他生活在工业革命蓬勃发展的时候。而恰恰在这样好环境当中看到就是工业革命之前的马尔萨斯时代,那个时代延续了几千年,这个里面拿一个地方的人和另外一个地方的人生活水平都是一样的呢?就是够活下去,每一个时代,还有另外一个时代的人都是一样的,都是停滞不变的。
但是,变化的时候,就是把以前时代完整的总结,没有看到工业革命的发展。所以,我个人感觉,我们今天已经在一个新的科技革命的中心了。不要等着什么时候来?这种等待观望永远看不到。下一代人写历史的时候,90年代到21世纪的头20年,就是那个技术最快的时候,但是今天不知道,所以,不可以等待。那么,再一个,就是什么了?新的科技革命,还有以前的那个不一样。我想一下,这个非常非常不一样。如果说一下,第一次工业革命,他真的是花2个世纪30个世纪,我们这一次很可能就是什么呢?就是很短的时间内,就是完成了。就是很容易就被淘汰掉了。我们过去都是知道的,摩尔定律,就是记录的一些信息一些东西。那个10几个月就什么呢?就破费了。
现在这些东西都是没有用,这些新材料也是变了,也是替代了。我们又有所谓的什么呢?就是叫做什么呢?就是讲机点来临。也许2040年,机器人都不是我们支配的了,也许支配我们。也许就是未来的新的技术,这个成本的下降是指数般。新技术的替代旧技术的速度是指数般。和马尔萨斯想法是反过来的。所以,这个过程当中是缺了一天的课,也许就是补上了。所以,我认为什么呢?我们必须抓住新科技革命的机会窗口,实现我们的投资创业和经营。这一点,就是什么呢?这个东西已经在了,不是说等待。
那么,特别是什么呢?当成本迅速下降的时候,我们这一次的科技革命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非常低廉的成本,非常非常的通用的这个模式去改造传统的东西。也就是说,如果不知道这个事情很快被淘汰。但是,如果你知道呢,有意识拥抱他,可以用低廉成本解决他。比如说,这个德国是一个先进的制造业一个典型。那么,他在新的科技革命当中保持自己竞争优势的主要的做法,就是概括为什么?就是新数据,老技术。就是说,我技术可能都不需要去更新。但是,我不断用新信息,新大数据去赋予传统技术更高的智能,更好的势力。这个新的制造业技术革命一个重要的特点,对于中国来说,我们这样大的一个人口国家。我们必须保持中国实体经济制造业不断更新,而唯一的出路就是拥抱新技术革命的浪潮。谢谢大家。
曾瀞漪:中国工业和实体经济在中国是非常重要的,您认为现在如何去看待,有些企业觉得劳动力生产成本是很大的成本,劳动合同法要修改,有人说不要修改了干脆取消算了?
蔡昉:这个问题非常好,有必要回答,我们并不知道劳动合同法怎么修订,第一它绝对不能取消,因为在任何时代都会看到,经济过程和社会过程是必须同时存在的,并不是彼此替代的,即要讲效率又要讲公平,因此劳动合同法是要存在的。猜想对于企业灵活用工的作用,签了两个短期的合作,接下来必须签无固定期的合同,这些制度约束力在所有类型的企业,国企、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等显得不是很适合,这些都要修订。
有人说因为劳动合同法我们成本太高了、工资太高了,造成企业面临重要的问题,并不是。所有的证据都证明中国人口变化新的发展阶段,导致了劳动力供给就没有这么多,现在工资的上涨首先主要是因为劳动力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这和劳动合同法关系不大。第二也有一些制度性的障碍,本来可以不涨的这么快,那些主要还是户籍制度的因素,因为有户籍制度导致本来可以在城里干到60的农民工,结果在城市留不下去,也不能在城市养老、房子也买不起,家里还有老人、小孩和土地所以提前回去了,导致劳动力供给进一步的降低。
所以劳动合同法可以修改,但是修改的动机必须非常的明确,不是不给劳动者保护,户籍制度改革一系列体制性的改革也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