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 保险资管获准开展ABS及REITs

本报记者 陈晶晶 北京报道
近日,保险资管业迎来一个大的利好消息。
证监会指导证券交易所制定《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指引》(以下简称《业务指引》),支持公司治理健全、内控管理规范、资产管理经验丰富的优质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参与开展资产证券化(ABS)及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业务,进一步丰富参与机构形态,着力推动多层次REITs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随后,沪深交易所也发布相关业务指引,即《上海证券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挂牌条件确认规则适用指引第5号——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关要求(试行)》(以下简称《上交所指引》),以及《深圳证券交易所资产支持证券挂牌条件确认业务指引第4号——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相关要求(试行)》(以下简称《深交所指引》)。
多家券商非银团队分析表示,《业务指引》的出台使保险资管公司能够以“管理人”及“投资者”的双重身份参与公募REITs市场,投融联动成为可能。保险资管以丰富的产业投资、管理经验及渠道,可为市场引入活水,多层次激发市场活力,为REITs市场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此外,保险资管公司可依托保险公司的品牌、渠道、客户等基础优势积极参与ABS业务,迎来发展新机遇。
明确开展ABS及REITs门槛
整体来看,《业务指引》坚持系统思维、市场观念、试点先行的原则,明确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申请开展ABS及REITs业务的制度机制安排。一是申请条件。要求开展ABS业务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当治理健全,业务制度完备,部门和人员配置到位,资产管理能力较强。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以按规定开展REITs业务。二是申请程序。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可同步向沪深交易所提交申请文件,证券交易所按照相关规则及《业务指引》的规定开展评估工作。三是自律监管。证券交易所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ABS及REITs业务实施自律监管,并根据监管需要开展业务检查。
在《业务指引》基础上,《上交所指引》和《深交所指引》也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申请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申请条件、申请程序、自律监管等关键事项做了明确规范。比如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申请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应当符合公司治理健全,内控制度完善,最近一年未因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受到行政处罚;设置专门的资产证券化业务部门,配备专职人员;具备完善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合规、风控制度以及风险处置应对措施,能有效控制业务风险;具备健全有效的资产证券化业务制度体系,涵盖项目立项、尽职调查、发行销售、信息披露、存续期管理等流程;资产管理经验丰富,最近一年经审计的资产管理规模位居前列,且符合中国银保监会关于开展创新业务相关监管要求等。
实际上,近年来ABS以及REITs市场的发展,少不了长期机构投资者的参与,尤其万亿长期资金的保险机构。
保险资管公司已通过资产支持计划形式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即保险资管版ABS。2019年6月,银保监会发文确立资产支持计划实行“初次申报核准、后续产品注册”;2021年9月,银保监会明确资产支持计划实行“初次申报核准、后续登记”,将注册制变为登记制。
而保险公司作为投资者参与REITs,也有近一年半的时间。
2021年11月,中国银保监会下发了《保险资金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有关事项的通知》,同意保险资金投资公募REITs,开展公募REITs投资业务的保险集团、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应当公司治理完善、市场信誉良好,具备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投资管理制度,经营审慎稳健。
证监会表示,下一步将会同银保监会等有关方面,按照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鼓励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积极开展ABS及REITs业务,推动其他类型优质金融机构担任ABS管理人,畅通基础设施资产入市渠道,促进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良好生态,促进提升交易所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质效。
REITs发起人+管理人可期?
公开数据显示,自从允许保险资金投资公募REITs以来,保险机构作为投资人身份参与热情高涨。截至2022年底,有66家保险公司参与21只公募REITs的配售和发行,获配金额达106.5亿元。
作为保险资管行业资产支持计划发行登记的平台,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保登”)最新数据显示,保险资产支持计划发行量获得大幅增长。2022年,保险资管机构资产支持计划共登记65只,规模首次突破3000亿元大关,相比2021年37只的数量和1500余亿元的规模以及此前年度均在千亿元以下的规模,取得显著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多家保险资管公司资产支持计划的发行实现“从0到1”的突破。例如,2022年6月和10月,光大永明资产、人保资本分别发行设立公司首单资产支持计划。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