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挣钱襄阳消费”热议背后:文旅产业如何实现差异化发展

本报记者 王登海 北京报道
日前,在河南省南阳市两会上,南阳市委书记朱是西关于“南阳挣钱、襄阳消费”的发言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这源于在刚过去的元旦小长假,3万南阳游客到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跨年过节后,该景区公开发表感谢信,感谢南阳游客的消费支持。
“从表面上来看,‘南阳挣钱、襄阳消费’是襄阳市的文旅产业对南阳游客吸虹效应的显现,但其背后的根源是两地越来越大的经济差距。”业内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些年,襄阳市凭借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扎实的工业基础,在各竞争力榜单已稳居同类城市前列,而南阳市虽然是河南省的人口大市、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成为制约其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
同时,北京青蓝文旅规划设计院院长、中国旅游景区协会规委会专家、中国城市科学院研究院旅游总规划师马牧青等专家建议,南阳市应该集中力量重点打造一些能够把跨区域消费转化成就地消费的旅游场景,但同时要找准定位,错位发展。
跨省消费引热议
1月7日,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发表给南阳市民的一封信。信中提到,“在刚刚过去的跨年夜和元旦小长假,超3万名南阳的朋友,跨越138公里赶赴湖北襄阳,与襄阳人民一起,共同迎接2023年的到来。”
信中,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除了表达对南阳游客的感谢外,还再次对南阳市民发出了邀请。
在南阳市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当天,朱是西在发言中称,“这两天,不断有人发短信、发微信,(提及)襄阳华侨城给南阳人民的一封信,还打出题目、口号,‘南阳挣钱,襄阳消费’。这件事对我刺激很大,为什么在南阳挣钱,在襄阳消费?说明我们的服务业、我们的文旅文创产业落后。”
“南阳人不是没消费能力,关键是没值得让人消费的地方。”南阳当地人士向记者介绍,近些年来,“南阳赚钱襄阳消费”的现象已经成了一种趋势,只是没有像今年这么集中、成规模,其主要原因是,南阳在文旅方面确实没有什么创新的地方,每逢节假日本地无处可去。
“这其实是在当地缺乏有效服务而导致购买力外流的常见现象,通常是低线位城市的高端购买力和消费需求被周边更为发达的城市所虹吸而外流。”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认为,这种现象在促进中心城市的发展的同时,但也引发了周边低线位城市的衰落,导致区域经济发展失衡。
不过,马牧青则认为,单就襄阳华侨城奇幻度假区这一孤立的娱乐休闲事件来说,并不能说明“南阳挣钱,襄阳消费”这一态势的普遍性存在。但从侧面反映了襄阳这一度假区对于跨省相邻的南阳市休闲消费者的强大吸引力,以及南阳市可能真的缺乏类似的娱乐休闲产品。
粗放型发展亟待优化
“南阳挣钱,襄阳消费”的热议,也让马牧青再次想到了两地对诸葛亮躬耕之地旷日持久的争夺战。马牧青告诉记者,早在清道光年间,就曾记载过一场襄阳人和南阳人争抢诸葛亮的官司;1990 年发行的《三国演义》 “三顾茅庐”主题邮票,最终相关部门不得不让两地各自举办首发式;2003 年初中语文教材收录《隆中对》一文的注解甚至引发南阳上下万人签名的反对活动;2008年襄阳的“诸葛躬耕地,山水襄樊城”城市广告又一次激起了南阳人的抗议;直至2020年襄阳市古隆中景区被文化和旅游部批准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此间争议一直未断。
“这一切争议的源头恰恰在于东汉时期的襄阳古隆中地区曾经是当时南阳郡的属地,故而无所谓谁对谁错的问题,反而说明了两地文化、地理、经济上剪不断理还乱的密切关系。”马牧青表示。
但不可否认的是,南阳自古雄踞于中原大地,长江、黄河之间,地处河南省西南部、豫鄂陕三省交界处,是名副其实的文化旅游资源大市,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点)51家,其中5A级景区1家,4A级景区21家;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家,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37家;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8处……
仅仅从A级旅游景区来看,南阳也远胜襄阳。截至2022年,襄阳市全市共44家A级旅游景区,其中5A级1家,4A级11家。但是,相比于襄阳,南阳市的文旅产业的综合效益较低。
数据显示,2021年,襄阳市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338.09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496.47亿元。同年,南阳市全年共接待旅游人数7371.0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18.76亿元。
由此数据可以看出,2021年,南阳市接待游客的数量比襄阳高出近1000万,但是旅游总收入却比襄阳少170亿元。
“南阳文旅行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缺乏大型的文旅集团,市场规模小,资金实力弱。”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南阳市文旅产业综合收益较低的原因是,南阳文旅产业经营粗放,文旅产品附加值较低,文旅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文旅融合发展质量不高。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