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张奥平:健全资本市场功能助推高质量发展

本报记者 易妍君 北京报道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在经济上,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作为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资本市场需要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新型工业化建设注入金融动力。
11月16日,在“2022中经金融高质量发展峰会”上,经济学家、增量研究院院长张奥平表示,当前我国资本市场正在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以健全资本市场功能,促进资本市场向着更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高质量发展势在必行
党的二十大报告清晰地描绘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期的发展蓝图。
在张奥平看来,党的二十大报告站在市场主体、企业家、投资者的角度,有四个章节与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度较高,需要重点学习:一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二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三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四是“发展要安全”。
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例,张奥平分析,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市场主体必须要理解产业长期发展的方向。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并且明确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则进一步明确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并提出三大着力点:一是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二是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三是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将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放在三大着力点之首,再次明确了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性。
谈到对未来经济增速的判断,张奥平表示,从历史经验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在进入工业化时期后,其经济增速的转型换挡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历史虽然不会简单重复,但它总是会踩着相似的韵脚。因此,对比全球其他经济体的发展经验来看,每个经济体一旦进入到经济增速转型换挡阶段,经济增速的平均减速期为二三十年,中国从2007年开始进入到转型换挡阶段,以平均减速二三十年计算,最终稳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约为3%。此外,要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所提出的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则需要在这十五年中保持平均4.7%以上的经济增速。
立足创新驱动
经济发展驱动力变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着眼当下,张奥平认为,中国正面临两大陷阱,对外,面临大国竞争的“修昔底德陷阱”(新兴大国必然会挑战守成大国,而守成大国也必然会采取措施进行遏制和打压,两者的冲突在所难免),对内则面临“中等收入陷阱”。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