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亡之海”蹚出绿色之路 亿利打造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模式

本报记者 李哲 北京报道
距离北京800公里的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这里曾经黄沙漫天,被称作“死亡之海”。34年来,亿利集团扎根于此,硬是蹚出了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9月8日,在《中国经营报》主办的“责任观察室——探索‘双碳’战略下的企业新机遇”直播活动上,亿利集团分享了经过30余年努力治理库布其沙漠的历程与成效,以及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创新发展。如今,碳中和浪潮澎湃,亿利集团的光伏治沙模式也在创新中转型升级。
从治沙求生存起步,蹚出一条绿色之路
库布其沙漠是中国第七大沙漠,在黄河几字湾的南岸,总面积有1.86万平方公里。30多年前这里生态恶劣,民生贫困。当时,库布其沙漠每年向黄河倾泻千万吨黄沙,是京津冀主要的沙尘来源地,被称作“死亡之海”,人均年收入不足400元。
1988年,亿利集团在库布其沙漠腹地起步创业。因为风沙阻隔,亿利所开发的盐碱硝资源都被风沙吹埋,企业濒临倒闭,如果不治沙,企业就会被沙漠埋掉。面对如此局面,亿利集团艰苦创业,在沙漠中蹚出了一条绿色之路。
亿利的创业者们在这里从种草、种树、种药材开始摸索前进,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治理的技术、机制和模式,逐渐形成以光伏治沙、清洁煤化工和生态科技服务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库布其沙漠经过30余年治理,植被覆盖度从不足3%增长到65%,生物多样性从100多种恢复增长到500多种,沙尘灾害天气从一年五六十次减少到年均两三次。
近十年来,亿利集团在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引领指导下,路子越走越宽。
联合国环境署在2017年发布的《库布其生态财富报告》中评估认定,库布其沙漠亿利治理区30多年来实现了固碳1540万吨,释放氧气1830万吨。2018年,库布其沙漠亿利生态示范区被国家命名为全国荒漠化地区第一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推进双向碳中和模式,升级立体生态光伏治沙
“十四五”以来,亿利在黄河流域的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腾格里沙漠等沙区推进实施“五年1亿棵”碳汇林工程,与光伏治沙协同推进,创新植树治沙增汇与光伏治沙减排相结合的“双向碳中和”模式。
亿利光伏电站。
“五年1亿棵”碳汇林工程从2021年正式启动,即采取光伏板下种植和沙漠生态种植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每年完成2000万株的种植任务。工程规划分五期完成,至今已完成两期总计4000万株种植任务。
2021年10月,中国提出加快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亿利与三峡能源共同投资建设的蒙西基地库布其20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甘肃武威腾格里沙区的亿利50万千瓦光伏治沙项目同步开工建设,预计在2023年底前全部并网发电。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五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把发展新能源发电产业和沙漠生态治理、现代农牧业有机结合,依托亿利主导实施的光伏空间智慧系统和数字化智慧运营技术,最终形成光、电、储、草、药、畜、禽一体化全面循环发展的“立体生态光伏”治沙模式,项目建设可为当地提供1000多个就业机会。
“十四五”期间,亿利依托已建成大型集中式地面光伏开发、建设、运维经验及技术积累,积极响应新能源战略部署,持续聚焦大型光伏治沙项目产业投资,拓展实施光伏制氢与氢装备制造产业投资运营,创新“光伏治沙+沙漠氢田+绿氢化工”的一体化“光氢化零碳产业基地”模式,构建“上游绿电、中游绿氢、下游绿氨绿肥”独具特色的亿利立体生态光伏治沙低碳产业链。
2022年8月,工信部、发改委、生态环境部联合印发的《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中提到,打造绿色低碳工业园区,通过横向耦合,纵向延伸,构建园区内绿色低碳产业链条,实施园区绿电倍增工程,鼓励光伏、氢制储运全链应用等新兴产业布局,到2025年通过已创建的绿色工业园区,实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碳达峰优秀典型经验和案例。亿利在库布其沙漠正在打造的光氢低碳产业链正契合了方案中所倡导的“光伏+氢+绿色制造”。
(编辑:董曙光 校对:颜京宁)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