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攀升 绿色认定标准升级
本报记者 刘颖 张荣旺 北京报道
我国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正在持续攀升。根据《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1年,国内绿色债券发行6073亿元,同比增长124.07%。根据联合赤道环境评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联合赤道”)数据,截至2022年4月,绿色债券(不包含地方政府债和国际机构债)共发行1379只,发行规模20391.54亿元。
与此同时,绿色债券认定标准不断细化,绿色债券创新产品不断推向市场。租赁公司探索发行绿色债券创新产品的实践也在不断增加。2021年,租赁公司共发行55只绿色债券,其中33只为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2只。截至2022年4月末,租赁公司共发行21只绿色债券,其中11只为碳中和债券;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发行1只。
联合赤道绿色金融事业部总经理助理陈金龙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多项政策利好推动之下,市场对绿色债券整体发行量表示乐观,随着绿债发行规模的扩大,其投资价值逐渐显现。不过,发行方仍需关注绿色债券相关细化标准。
认定标准再细分
近年来,监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支持绿色金融发展。在政策鼓励之下,金融租赁公司发力绿色租赁。据不完全统计,70家金融租赁公司中,有30家将绿色租赁作为业务的重点,其中清洁能源(风电光伏)、节能环保(新能源车、商用车)等细分板块规模较大。部分租赁公司通过深耕市场已经形成竞争优势,如中信金融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金租”)的光伏电力、贵阳贵银金融租赁有限责任公司的绿色文旅等。
中信金租企划宣传资深经理赵红告诉记者,公司实施“一大一小稳中间”策略,“大”指的是船舶、飞机租赁,“小”指的是零售普惠租赁,“稳中间”是巩固绿色租赁、高端装备租赁、医疗租赁等传统租赁。公司占比最大的租赁领域是绿色租赁(包含光伏电站、风力电站、垃圾焚烧发电站、新能源汽车租赁等),占比超过六成。
平安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平安租赁”)方面表示,公司在业务推进中着力践行国家“碳中和”战略,进行了四大领域的前置布局与早期规划,逐渐成为“真·绿色”发展路径的探索者和践行者。一是聚焦支撑绿色实体产业发展;二是精心打造多类型绿色金融产品;三是以绿色金融促进后发区域快速发展;四是助力打造绿色产业生态圈。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各地也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
其中,湖州市对绿色债券实际募集金额0.1%给予补助,最高补助不超过50万元,“绿色企业/项目”最高贴息50万元;衢州市对于发行绿色债券的企业另行增加奖励10万元;广州市对发行绿色债券主体按照发行费用进行补贴,奖励金额从几十万元至200万元不等;深圳市按照发行规模2%,给予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最高50万元的补贴;兰州新区对绿色债券实际募集金额1%给予一次性奖励;贵安新区对绿色项目认证费用奖励,理论不超过5000元,针对绿色债券,根据规模给予500万元、200万元、100万元等不同标准的奖励。
绿色债券已然成为从事绿色业务的企业获得低成本资金的重要渠道。《中国绿色金融发展报告2021》数据显示,2021年,绿色债券发行6073亿元,同比增长124.07%,碳中和债发行2575.22亿元。2017年~2021年,融资租赁企业共发行25期绿色公司债,17期绿色债务融资工具,22期绿色ABS,21期绿色ABN,共85期绿色债券,总规模达到836.23亿元。同时,金融租赁公司共发布18期绿色金融债券,总规模达到249.2亿元。
不过,在实际发行过程中,仍有许多需要注意的地方。陈金龙表示,根据《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2021年版)》(以下简称“《目录》”)最新要求,并不是所有“绿色项目”都符合绿色债券的发行标准。以可再生能源设施为例,此前所有对生态环境无重大影响前提下,利用水体势能发电的设施建设和运营都可列入发行绿色债券的范围;根据新版《目录》,仅含列入国家可再生能源规划的重点大型水电项目才可发行绿色债券。
“新版《目录》相较于旧版要求更加细化,提高了标准。”陈金龙表示,在发行绿色债券时,要注意目录中的细分要求。有关水力发电的相关要求体现了国家对生态保护的重视;有关太阳能利用设施的相关要求,体现了国家对于淘汰落后产能、实现绿色设备迭代升级的要求。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