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急只能靠邻里互助?专家:亟须补齐老年保障与救助应急体系短板

文/戚梦颖
一年前,一位名为高捷的上海年轻人在微博上分享了疫情封控期间与邻居阿婆的互助故事,获得了2万多次转发、近18万次点赞。在这个温暖的故事中,高小姐主动为96岁的阿婆提供帮助后,也收获阿婆的善意回馈。
疫情三年,有无数这样的动人故事发生。在危机发生时,由于抗风险防范能力普遍较弱,老年人往往首当其冲。虽然国人早已将互帮互助、敬老爱老的精神融入血脉中,但对于在危机中特别需要加强保护的老年群体,不能只依靠来自个体的随机的互助行为。
在过去三年中,我国应对老年人的保障与救助应急暴露出诸多问题,因此老年人保障与救助应急体系的探索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2月15日,在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社会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福利和养老服务协会副会长朱耀垠表示,针对疫情期间在老年人应急管理上暴露出的问题,国内相关部门和组织亟须补齐在养老机构应急管理机制建设、老年医疗服务可及性等方面的短板。
中国举措
风险防范一般是指遭受损失、伤害不利或者是毁灭的可能性,而风险防范包括了自然领域、经济领域、社会领域等繁多种类。针对老年人的风险防范举措,也应包括多个领域的考量。
朱耀垠梳理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对老年人采取了一些特殊的社会保障和紧急援助措施,主要表现为三类:加强医疗保障、完善生活保障、严格服务管理,总的取向是对老年人给予特殊的关心关爱。
第一,在加强医疗保障方面,国家医保局和财政部在2020年1月22日就发出《关于做好新冠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医疗保障的通知》,提出“两个确保”的政策安排。这个政策确保了患者不因费用问题影响就医,确保收治医院不因支付政策影响救治。
第二,在对所有人都适用的政策的基础上,我国也实行了对老年人的特殊照顾政策。在医疗保障上,对老年人给予特殊照顾,提高就医费用报销比例,以及实行老年人就医用药优先保障。其次,在基本生活保障方面,增发一次性临时补助、提高价格补贴以及明确了增值资金的保障渠道。
以上海为例,实行“乙类乙管”后,患者与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有关的住院费用,不设起付标准和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参加上海市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在职人员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85%,退休人员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支付92%,比前者提高了7%;参加上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60周岁以下人员由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80%,参加上海市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60周岁及以上人员由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90%,比前者提高了10%。
第三,关心关爱老年人,尤其是关爱困境老年人。在过去的实践中,各地探索出建设服务热线、发挥社工作用、激活邻里互助等措施。另一方面是关心养老从业人员,对其发放稳岗补贴、开展节日慰问、发动社会关爱、分类应急处置、积极纾困解难。
朱耀垠提到,在分类应急处置中,各地政府的措施中有许多政策创制亮点。例如,北京采取市区两级储备养老员的办法,在冬季疫情期间市区两级共储备2426名养老护理员。其中市级储备906人,区级储备1510人,从而实现护理员到任一养老机构的及时派遣。这些人员储备由政府出资的待岗人员与机构指派人员构成。朱耀垠强调,虽然这样的做法不算完备,但长远来看需要建立这样的应急机制。
短板补齐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