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00万失能老人照护问题难解,养老服务如何“救穷”也“救难”?

文/陈玉琪
根据全国老龄委公布的数据,2020年,我国60岁以上失能老人超过4200万人,约占老年总人口比例的16.6%。《中国养老服务蓝皮书(2012—2021)》预计,到2030年我国失能老人总人口将达到1亿人。
然而,养老机构作为集中解决失能失智老年人专业照护服务需求的场所,目前照护功能明显不足。
“养老机构目前只能满足约五分之一失能老年人的照护需求。”2月13日,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高华俊在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表示,养老机构是解决失能失智老人照护难题的龙头和轴心,养老服务体系不仅要“救穷”更要“救难”。
养老机构不可替代
根据《2021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21年底,全国注册登记提供住宿的养老机构39961个,机构内床位503.6万张,年末在院人数225.5万,而我国老年人口达到2.67亿,意味着近4万家养老机构仅解决了全国0.84%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高华俊认为,养老机构在整个养老服务体系之中处于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目前,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强调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相结合,更加强调梯次融合,协调发展。
“小而散的局面被系统规划和整合替代了,养老机构的规模和规范化有所提升。”高华俊介绍,从规模上看,中小型机构仍是主体,但近年来500张床位的特大型机构和300张床位以上的大型养老机构数量增长较快。
此外,公办与社会办的养老机构已各占半壁江山,企业对养老机构的布局加速,涌现出一大批规模发展、连锁化运营的养老机构。从2013年到2020年,企业类养老机构数量增加了近40倍。
高华俊指出,养老机构的社区化、小型化、连锁化、专业化、复合型趋势明显,尤其是特大城市,嵌入式养老机构快速发展。以北京为例,街乡镇养老照料中心的建成运营数量已经从2015年底的56家增加到2020年底的262家。
此外,养老服务的综合监管建设力度显著加强,包括质量安全、从业人员、资金、运营秩序、突发事件应对等多措并行的综合监管方式开始实施。
要救穷还要救难,要助贫也要助困
“目前温饱型养老和护理型养老存在结构性矛盾,护理型养老在结构上并不占优。”高华俊指出,尽管居家和社区养老占绝大部分,但剩下3%~4%的人是最需要养老机构的。
高华俊认为,中国养老最大的难题是中产阶层在失能之后没有获得医养结合的服务,表面上这类群体收入在平均线之上,甚至还占有一些社会资源,但还享受不了护理业发达国家最普通公民的待遇,这其实是一个较大的缺陷。“并没有完成从‘救穷’到‘救难’的转变。”
“十四五”期间,护理型床位建设成为约束性指标。《“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到2025年,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须达到55%以上。在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这一指标需要达到70%。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