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均寿命84岁,应对老龄化,中国从日本能学些什么?

文/陈玉琪
截至2021年9月,日本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高达29.1%,平均预期寿命84岁,日本已成为老龄问题最严峻的“超老龄社会”,同时少子化现象严峻。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中国的老龄化阶段相当于日本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情况,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加快,到2050年前后,其程度可能赶上日本。作为中国应对老龄化的重要参照国,日本应对老龄化的经验对中国具有借鉴意义。
“以前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靠家庭内部解决,现在必须要由家庭和社会一起来解决。”12月1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胡澎在老龄社会30人论坛和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主办的专题研讨会上表示,日本试图构建一种全社会支持的居家养老的社会化服务,全力以赴应对人口老龄化。
积极应对老龄化成必修课
2019年,时任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在新年贺词中提到,老龄化给日本带来的问题是“国难”。
胡澎介绍,日本目前主要面临“2025年问题”与“2040年问题”。前者指出生于二战后第一个生育高峰期的“团块世代”将在2025年前后进入65岁,预计5个老人中就有1个患有认知症;后者指到2040年日本老龄化比例将达36.2%,即2.8个人里有1个是老年人,此外,到2040年,许多建筑将出现老化、缺乏安全性、缺乏适老化设施等问题。
胡澎指出,老龄化给日本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已经出现劳动力供给不足以及“孤独死”“购物难民”“监狱养老”等触目惊心的现象。
因此,积极应对老龄化成为日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何为“积极老龄化”?世界卫生组织给出如下定义:在老年时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在健康、参与和保障三方面尽可能获得最佳机会的过程。
胡澎解释,“积极”不仅指身体的活动能力或参加体力劳动的能力,还包括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等一系列活动。
自助、共助、互助、公助
胡澎从制度建设、因地制宜开展老龄化工作、发挥非营利组织作用等方面介绍日本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
她介绍,在制度建设方面,日本相继出台《护理保险法》《特定非营利活动促进法》(即《NPO促进法》)以及“高龄者保健福祉推进十年战略”等。尤其是2000年出台的《护理保险法》以强制护理保险的模式,明确了保险出资责任由政府、社会、个人三者共同承担,把养老保险这一社会福利制度转变成了社会保险制度。
除了法律制度建设以外,胡澎介绍,日本应对老龄化越来越关注社区和地域,因地制宜开展老龄化工作。通过整合社区内医院、诊所、药店、养老机构,统筹老年人的疾病预防、护理、咨询、适老化改造等工作,注重自助、共助、互助、公助,构建老年友好型社会。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