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近现代交通史上,很少有这样一条公路:在极短的时间内建成,曾对人类的进步事业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其作为国际公路的存在又是如此的短暂……它就是连接着中缅印三国的史迪威公路(中印公路)。
当年,数万名中美工程部队官兵和10万中缅印劳工在茫茫原始森林中用血泪和汗水筑就了这条有着“远东抗战生命线”之称的国际公路。在过去近70年的大部分时间里,这条漫长公路的很多路段已是杂草丛生,逐渐荒芜。而60多年后,这条公路再次成为与时间赛跑的地方。随着中缅印三国为寻求推进双边贸易,在二战期间曾戮力与共的三国正在合力重建这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公路。
云南保山市。
来自四川攀枝花的小伙子肖志运在保山出城前往腾冲的公路旁开了一家小卖部。“史迪威公路?没听说过。”肖志运摇摇头,相较于这条名字古怪的公路,他更关心店里的生意。
肖志运不知道的那条公路其实就在商店旁边,与他日夜相伴。
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不时有过路司机停下来,在他的店里买一些香烟和矿泉水,随后继续上路。车辆沿着水泥路面前行,驶向通往腾冲的高速公路。在腾冲向西的更远方,这条长长的公路一直通往缅甸的重镇密支那。而这条正在修建中的公路还将继续延伸,它的终点是——印度东北部阿萨姆邦的雷多。
60多年前,数万名中美工程部队官兵和10万中缅印劳工在茫茫原始森林中用血泪和汗水筑就了这条有着“远东抗战生命线”之称的国际公路。通过这条用血肉之躯铺垫的生命线,二战盟国成功突破日军的封锁圈,将大量战备物资从印缅两国源源不断运往中国战区,极大的支持了中国的抗日战争。这条以二战名将史迪威将军名字命名的公路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
如同岁月一点一点侵蚀着记忆的刻痕一样,在过去60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史迪威公路的很多路段已是杂草丛生,逐渐荒芜、废弃甚至消失。但随着这条有着辉煌历史的国际公路的复苏与新生,人们对这段家国往事的记忆将会被重新唤醒。而这条重建中的公路也注定将长远而深刻的改变肖志运们未来的生活。
七十年的记忆
42岁的玉石商人赵秉茂是缅甸华侨,在保山市腾冲县开了一家缅玉商店。而他的家在200公里之外的缅甸密支那。
“父亲从17岁来到缅甸,直到3年前过世都没有再回过广东翁源县老家。快70年了……”赵秉茂的父亲赵平乡1941年随着家乡人来云南做茶生意。1942年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时,赵平乡加入了远征军部队。“他参加过收复腾冲的战斗。但后来战争结束后,部队移师。我父亲因为受伤留在了腾冲,没有跟上部队。最后流落到缅甸密支那。在缅甸的时候,父亲曾给家里写过很多封信,但都没有回音。”
赵秉茂是赵平乡最小的儿子。从小就在父亲的身边听着远征军的故事长大。对于史迪威公路的历史也多有耳闻。
1942年,史迪威公路开始修建,军需物资从加尔各答运到印度铁路的终点雷多。“听我父亲说,那时候的场面真是大,一边修路一边运物资,路修到哪里,战略物资就运到哪里。最宽的地方可以让4辆美国GMC军车并排跑。那时候,美国人拉物资、运送部队的大卡车和中国人开的军车,以及中国的炮兵团、工兵团没日没夜在这条公路上跑。路上每隔一段就有加油站、修车场,车要坏了根本等不及修,换上新的又往前跑。史迪威公路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公路。”
“父亲当年在这条路上往返过很多次。现在每个月我也会沿着这条来往缅甸和中国的路走上两趟。只是现在重修的腾密公路好走多了,开车4个小时就可以回密支那。腾密公路就是史迪威公路北线的一段。”
赵秉茂只能从父亲的口中了解史迪威公路的历史,而与赵秉茂身处同地的腾冲县腾越镇85岁的李成海老人,则还记得当年修建这条道路的场景。
虽然年事已高,李成海老人已经记不得是哪一年参加的修路。“是从头年的年底一直修到第二年的夏天。”
“那时候修路很苦的,天蒙蒙亮就去挖,一直要挖到天黑。放炮石头下来,被敲着、敲死的都有,牛厩河那一带,三天两头都有人被炸着,我天天都看到有人被抬下来。”
保山市史志委滇西抗战研究专家陈祖梁说,史迪威公路修筑极其悲壮惨烈,从雷多到腾冲的600多里公路上,公路每向前推进一公里至少有50人因此丧身。“为了修筑史迪威公路,整个腾冲是村村出人,寨寨出力。腾冲人民为了这条公路倾尽了心血。”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8890046 邮箱:banquan@cbnet.com.cn
经营成就价值
1920年1月,32岁的刘鸿生开办了华商苏州鸿生火柴公司,这位靠经销煤炭起家的买办在掘得第一桶金之后,开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