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公募基金大满贯万家基金黄海:2023年一季度聚焦能源、煤炭、油气 看好价值股行情

本报记者 任威 夏欣 上海报道
公募基金2022年排名大战刚刚落下帷幕,万家基金成为市场最大赢家。
2022年,全市场数千只主动权益类基金中,年内收益超过35%的只有4只,其中: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万家新利、万家精选A,3只基金均由万家基金副总经理、投资总监黄海所管理,并包揽2022年度冠、亚军。
之所以能够取得突出的业绩,与黄海对煤炭、房地产板块投资机会的精准把握密切相关。2022年以来,黄海管理的基金重仓的煤炭、房地产板块个股都有不错的表现。
“通胀在2022年全年来说还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所以我们布局于能源、地产,一个对应着通胀、一个对应着增长,我们认为这是2022年全年问题的痛点。在弱市阶段尽可能还是要集中,市场在下行过程中,好的公司和行业其实是越来越少的,只有集中才能够获取超额收益、保全资产。”黄海日前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投资组合动态再平衡
Wind数据显示,黄海管理的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万家新利分别以48.56%、43.66%的年度收益率包揽2022年主动权益基金冠、亚军(剔除成立未满一年的产品)。
复盘2022年的业绩表现,从战略上说,黄海表示,“2021年下半年,我们对市场自上而下的判断是比较准确的,整体上认为是一个震荡趋弱的市场,也就是一个弱市,所以我们采用的策略就是弱市的思维。我们在行业上也进行了精心的选择。对照2008年,在那样一个全球性库存下行周期中,包括A股在内的全球市场都表现出一个特征——首先是通胀,后来是经济衰退,先胀后滞。2022年则更多的表现为外胀内滞。”
从战术层面而言,黄海也做对了一些事情。他将能源划分为两块,一类是高股息的动力煤公司,分红比例更高、价格波动较小,相对比较稳定,在风险出现的时候有防御性。另外一类是现货比例较高,与市场价格挂钩紧密,或不受价格限制的焦煤,它与经济短期需求波动有强相关性。在需求好的时候具有较强的进攻性。
黄海表示,根据不同的市场阶段,其投资组合在上述两类能源品类中做了一些切换,一季度更多地配置焦煤,二季度动力煤会多一些。另外,2022年全年的两个市场低点,二季度、四季度都对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二季度买入新能源中的海上风电板块及军工板块,四季度买入了白酒和银行,这两个布局也为组合贡献了一些利润。
从披露的季报来看,在黄海的产品持仓中有多只煤炭板块的股票。以万家宏观择时多策略为例,截至2022年三季末,其前十大重仓股中有7只煤炭板块个股。
黄海表示,如果从10年的维度来看,能源走出了一个大通胀的背景。全球能源、包括其他的资源品,过去10年的资本开支比较低,供给受限,而需求随着经济的增长稳步上升,就会从过剩到平衡再到紧平衡,最后出现缺口、缺口变化,这是一个长期的、全球性的问题。
从估值角度而言,“2021年底买入的很多股票估值相对较低,只有3倍左右,而且低估值中还有低负债、高股息、高现金流。在通胀的大背景下,这些特点还有持续性,即使在对市场谨慎的情况下,这些资产还是比现金的性价比好很多,这是我买入的理由。”黄海说。
具体到煤炭板块,黄海分析,从2012年开始,煤炭产量的增速其实不大,但是在需求上,发电量增速是高于煤炭,稳步向上的,所以需求和供给不同步,供给增长严重落后于需求向上。具体价格上,在2015年以前,煤炭价格会随着经济周期大幅波动,经济周期向上时涨,经济周期下降时跌,甚至跌回原处。
但黄海观察到,从2016年到2018年以来,煤炭整体的价格波动幅度在缩小,而且波动范围在之前偏上的区间内。2016年开始供给侧改革,大量的落后中小产能被淘汰,后来“双碳”目标提出,资本开支的增幅得到了控制,这就导致从2020年开始,煤炭出现了紧平衡的状态。但由于2020年疫情的影响,缺口从2021年开始体现,煤炭价格从底部几百元冲到了两千多元。
“拉长来看,煤炭价格的波动在偏上的区间内收窄,供需格局出现了变化,这就是我们买入的逻辑。我们买入的很多股票的股息率很高,这类股票在A股中比较少见。”黄海强调。
抓住市场错误定价中的投资机会
黄海在投资组合上的动态调整也表现在板块的切换上。2021年,黄海所管理基金产品的持仓以地产板块为主,2022年则大举买入煤炭。
2021年底,黄海做了自上而下的判断,包括行业的选择,其中有两件事情超出了他的预期——地产调控的定力,以及地产行业供给出清的力度及下滑的程度均超出预期。在这种情况下,整个地产行业的状况受到影响,资产价格摇摇欲坠。
“我们原本买入的逻辑是,供给出清,优秀的公司会因为市场份额的提升而受益,但这是在行业处于正常调整的情形下。然而当时急剧的行业萎缩已经打破了这个框架,增加了不确定性,所以我们对地产进行了减持。”黄海表示。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