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竞逐城市竞争新赛道:加速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本报记者 杨让晨 张家振 上海、武汉报道
“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大宗消费,推动生活服务消费恢复。”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仍是目前工作的重点。
为进一步恢复和扩大消费,目前已有地方政府开始规划布局发展战略。为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更好地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武汉市政府近日印发了《关于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提出了相关发展目标,到2025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力争达到9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47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270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130万人次,展会节事活动达到800场次。
(“知音号”大型主题演艺轮船行驶在长江武汉段江面上。张家振/摄影)
对此,武汉市政府方面表示,武汉市未来将着力打造世界级文旅观光、生态休闲滨水之城,国际化时尚艺术、活力健康大学之城和全方位数字生活、新型消费创新之城,建设引领中部、服务全国、链接全球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会长、长江经济带智库联盟秘书长秦尊文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市此次提出的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目标方向是比较有特色的。对于武汉市而言,有助于更好体现武汉市在湖北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战略中当先锋、打头阵,更好发挥在引领中部崛起过程中的龙头带动作用,同时也是武汉市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应有之义。
培育国际消费新品牌
《意见》提出,武汉市将坚持扩大内需,深化改革开放,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集聚国际消费资源,创新国际消费场景,完善国际化消费服务功能。
武汉市方面还表示,培育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将立足城市特色,塑造鲜明形象,创新消费模式,打造“心向往之、近悦远来”的人潮涌动之城。到2030年,力争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000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500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4000亿元,入境旅游人数达到350万人次,展会节事活动达到1000场次。
根据武汉市2023年初发布的经济运行情况数据,2022年,武汉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36.2亿元,比2021年增长2.1%;全市进出口总额达3532.2亿元,比2021年增长5.3%。
为了力争达成《意见》提出的具体发展目标,武汉市将从城市名片、商品服务、消费场景、消费通道以及交流环境等五个方面入手,共规划了73项重点工作任务清单。
以打造城市名片为例,武汉市将从地理、人文和数字化三方面入手,做好武汉市沿江、环湖的历史人文消费功能区、城市中轴文明景观带等空间规划以及鼓励高等院校建立产学研联盟,建设技术研发平台、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打造环大学创新创业带以及推动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现代信息技术与零售消费高效融合等。
秦尊文告诉记者,武汉市此次明确提出加快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方向和目标是比较有特色的,也可以称之为“扬长补短”,“扬长”主要体现在类似构建“大江大湖+消费”“大学+消费”等方向,这也是一个全新的新赛道。
而对于“数字+消费”相结合的发展建议,秦尊文表示,武汉市是一座创新之城,把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各种消费场景进行有效结合,可以释放出更大的消费潜力。“武汉市在这方面具备很好的实力,可以进一步深化发展,以更好拓展内需,扩大消费。”
此外,武汉市还提出将通过打造制造、服务、文旅等品牌等方式,培育国际消费新品牌。《意见》明确提出,将提升东风汽车和岚图汽车等本土汽车品牌知名度,同时将加快吉利路特斯、东风云峰项目的投产达产,以及小鹏汽车、东风高端新能源和上汽通用智能纯电平台等项目建设。
“实施‘打造名品’‘培育名企’‘汇聚名家’工程。促进民族品牌同国际标准接轨,充分衔接国际国内消费需求,增加中高端消费品供应。”武汉市政府方面表示。
秦尊文也告诉记者,目前,武汉市在汽车消费、服装纺织和会展经济等产业领域发挥着对周边区域的引领作用。“武汉市的汽车产业,特别是在新能源、智能联网等方面在全国乃至全球都有一定地位,周边城市也布局了诸多和武汉市汽车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产业配套。”
承担更多国家战略使命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