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指老年人房屋交易“围着子女转” 全款购房比例超8成

本报记者 余燕明 北京报道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到2021年底,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2.67亿,占总人口的18.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了2亿以上,占总人口的14.2%。
“十四五”时期,预计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量将突破3亿,占比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大规模老年人口的出现,同样孕育着新的机会与可能。老年人不只是“弱势群体”“被照护者”“医药高频消费者”,同样也是“经验丰富的劳动者或管理者”“资产持有者”与“代际支持者”。
老年人还是房产交易中不可忽视的群体,积极培育支持老年住房交易市场,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近期,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白晨副教授团队与贝壳研究院组成了一个联合课题组(以下简称“研究团队”),调研了当前我国老年群体住房交易的现状及其行为特征,以此揭示老年人在我国住房资源配置与居住需求释放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及其发挥出的关键作用。
研究团队尝试提出了一个理解国内老年人群体住房消费行为的新框架,“老年住房交易‘双驱动’模型”。
所谓的“双驱动”指的是影响老年人参与住房交易的两个基本动因,一个是“居住改善”,即因居住条件“适老化”水平不高所产生的住房改善意愿;另一个是“代际支持”,即传统家本位文化影响下老年人以住房为纽带的“代际支持”意愿。
“老年人买房仍然要围着子女转,与子女就近居住,既能方便子女照料,同时也方便帮助子女照料孙辈。”白晨带领的研究团队表示,通过调研来看,“代际支持”型的老年人住房交易占比更高,方便子女照看,或卖房为子女的生活提供支持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看重医疗配套、离子女近
研究团队选取了上海、北京、南京、武汉、合肥等14个城市开展了问卷调研,总共回收了有效老年问卷5928份,中青年问卷3539份。
此次调研老年人群以本地城镇老人、70岁以下低龄老人为主,且多为空巢或独居老人,与子女或孙子女多代同住的相对较少。从家庭收入来看,买房及卖房老年家庭月收入在3000元~5000元比例最高,接近四分之一。
调研结果发现,不同于中青年群体,老年群体住房交易参与度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大城市老年二手房交易群体主力年龄段为60岁~65岁,买房和卖房的占比均在一半左右。
老年二手房交易群体在户籍地本地化,以及工作单位在“体制内”的特征更为突出。其中,老年买房和卖房群体中本地户籍占比分别高出中青年群体13.9个、9.4个百分点;买房群体中,在政府机关或事业单位工作的老年人比例相对较高,较中青年群体高出了9.2个百分点。
老年群体大多偏好面积在70平方米~90平方米的两居室。区位上,无论是买房还是换房,老年人为了获得更好、交通医疗服务及周边配套,也与中青年群体一样,偏好在市中心及主城区买房。同时,老年住房资源呈现向中青年群体流动的趋势。
老年群体选择买卖两居室的比例均在一半左右,其次为三居室;而中青年群体买卖两居室的比重明显低于老年人。
整体来看,老年群体买房或卖房的户型面积要小于中青年群体,老年人买房在住房面积上选择70平方米~90平方米居多,且老年人选择购买50平方米~70平方米或50平方米以下面积住房的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群体。
多数老年人买房仍在市中心或主城区,其中选择在市中心买房的比例略低于中青年群体,选择在非市中心但仍在主城区买房的比例要高出中青年群体7.1个百分点。老年人在城郊区买房的偏好较低,独居老人选择在市中心买房的比例明显更高。
从老年人出售房屋的区位来看,大多以市中心或非市中心的主城区住房为主,占比均超过4成,其中出售市中心住房占比高出中青年群体近10个百分点。而中青年群体卖房区位以非市中心主城区居多。
老年人买房看重小区的交通便利和就医条件。就小区周边而言,老年群体与中青年群体均看重“交通及日常生活便利度”。不同的是,老年群体更看重小区周边就医条件、是否能与子女或亲友就近居住,选择“有大医院、就医近”、“与子女或亲友离得近”的老年群体比例,较中青年群体分别高出29.4个、10.6个百分点。
老年人出售的住房更多流向了中青年群体,其中30岁及以下青年群体占比达到了29.7%,30岁以上至45岁中年人群占比最高,达到了52.1%。
中青年群体购买老年人住房的购房动因主要是教育资源和就近工作。年龄在30岁~45岁的中年群体购买老年人市中心或主城区住房的,更多是出于便利子女上学或能上好学校的目的,占比超过4成,其次是为工作近,改善居住条件再次。30岁以下青年群体选择在市中心或主城区购买老年人住房的,更多是为了就近工作地,上班方便,占比超过一半;为子女上学而买房的次之,改善居住的再次。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