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助推食品业转型升级
本报记者 蒋政 郑州报道
由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消费者诉求的转变也在引领着整个食品工业转型升级。
《中国经营报》记者获悉,河南正在计划通过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等六大升级行动,着力把绿色食品业打造成为万亿级支柱产业。在此过程中,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向“世人餐桌”转变,当地食品工业向全国乃至全球的扩张正在提速。
记者注意到,三全、思念、牧原、双汇、白象等传统食品巨头表现依然强劲;近年崛起的新锐品牌,如锅圈食汇、蜜雪冰城、千味央厨、卫龙食品获得飞速发展,正积极布局更大的市场;部分昔日龙头企业如雏鹰农牧、众品、华英农业、科迪乳业、伊赛牛肉等逐渐呈掉队趋势。
多位业内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河南食品产业的转型亦是我国食品工业升级的缩影。河南的食品工业基础完善,但其食品企业布局在结构升级、产品研发创新、品牌高端化等层面仍有很大挖潜空间。这都将成为当地食品业未来增长的主要突破点。
变化中的食品工业
提及河南的食品工业,流传最广的是一组数据:河南是全国第一粮食加工大省、第一肉制品生产大省,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速冻水饺。
在此背后,是河南形成的全国最大的肉类、面及面制品、速冻食品、调味品、饼干和休闲食品五大特色食品产业集群。
其中,肉类加工是以牧原、双汇为代表。前者在2021年生猪销售总量达4026.3万头,后者的肉类产品(含禽产品)总外销量330万吨,营收达666亿元,均处于行业优势领先地位。
速冻食品是以三全、思念等企业为代表,两家企业占据全国速冻食品的60%市场份额;面及面制品是以白象、思念等企业为代表;调味品是以南街村调味料、驻马店十三香、莲花味精等企业为代表;饼干和休闲食品是以临颍黄龙食品产业园区、漯河卫龙等企业为代表。
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告诉记者,消费者诉求由吃饱到吃好再向吃得健康转变时,整个食品工业也在进行调整。
数据显示,2021年1~12月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4万亿元,同比增长12.05%,食品工业对国内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
朱丹蓬认为,河南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原料优势。但整体来看,企业产品高端化不足,农产品精加工还相对欠缺。
相关数据显示,河南农产品精深加工占20%左右,60%以上农产品加工副产物没有得到有效利用,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仅为2.5:1,欧美日发达国家普遍在3.5:1。
河南省食品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陈振杰告诉记者,除了老牌食品龙头,近些年本土还出现新的食品企业,它们借助于新的商业模式获得较大发展,比如锅圈食汇、蜜雪冰城、卫龙食品等。
锅圈食汇创始人杨明超告诉记者,公司正在向高附加值和创新领域发力。据相关负责人此前表述,该公司在上海、成都等地建立了6大食材研发中心,产品研发品控团队约300人。
“该类企业以及包括三全、思念在内的多家企业,在创新能力上很强。”陈振杰说。
打造世界级食品产业集群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