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期食品的冰与火:规模百亿 货源紧缺
本报记者 刘旺 北京报道
用打折的价格买到“不打折”的食品,近年来,临期食品不断受到当代消费者的青睐。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临期食品赛道扩容明显,与先前超市开设临期食品折扣区不同的是,近年来,出现了不少临期食品品牌,如“好特卖”“繁荣集市”“小象生活”“甩甩卖”“东罗西搜”等。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2021年临期食品行业市场规模达到了318亿元。
但也有质疑声传出,关于货源紧缺,临期食品折扣店产品不临期,而是陈列众多小品牌产品的声音不断出现,让人不禁发出深思:临期食品真的是一门好生意吗?
临期食品“狂欢”
“买临期食品的人是精致穷还是真节俭”“临期食品有多受欢迎”“临期食品避坑指南”,社交平台上关于临期食品广泛的讨论,让临期食品有了更多的话题性。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报告,2021年临期食品行业加速发展,市场规模达318亿元。2021年临期食品行业开始受到资本、用户关注,多个品牌获得融资,预计行业保持6%的增长率,并将会持续增长,2025年中国临期食品市场规模将达401亿元。
入局者也越来越多。截至2021年底,我国临期食品相关企业总注册量达到了94家,市场竞争加剧。
资本也在关注临期食品赛道。记者注意到,2020年至今,包括好特卖、繁荣集市、食惠邦、小象生活、嗨特购、嗨购猫在内的不少品牌均获得了一定程度的融资,好特卖更是在2020年6月、9月及2021年8月分别获得了三轮融资。
实际上,临期食品并不算新事物。记者注意到,早在2012年,原国家工商总局发文明确要求,食品经营者要对即将过期的食品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并单独出售,如超市的“临期食品专柜”。
北京市工商局随之向外界公布了“食品保质期临界”的六级标准,根据保质期的不同,设定了不同的临界期,如标注保质期1年或更长的,临界期为到期前45天;标注保质期6个月~不足1年的,临界期为到期前20天;等等。
而在尚无临期食品品牌店出现时,市面上也一直有临期食品流通。记者在多个食品饮料经销商微信群里发现,各类饮料、奶制品、啤酒、方便面等各类临期积压库存产品的出售和收购,是流通领域的常态。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认为,临期产品的大量存在是临期生意生存的基础。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0年中国临期食品行业市场分析及消费者研究报告》,2020年,中国零食行业总产值规模超过3万亿元。1%的库存沉淀就是300亿元的临期食品行业规模。
“根据六级标准要求,存在大量的商品放置到临期状态仍没有销售出去的情况,在流通速度较慢的渠道会更突出,像一些私人超市,这种临期现象更加普遍,所以,一般商家会有针对性地把快到保质期的商品放在货架的最前端,把日期新的商品放在后面。但无论选择什么样的策略,临期都是在所难免的,这时商家就会选择降价处理,或直接交给专门的处理商打包处置,也就给临期食品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江翰表示。
货源何处?
赛道火热的背后,临期食品的货源其实并不稳定,并且越来越紧缺。
几年前,天津最早出现了一家临期食品连锁店“闹玩洋行”,其创始人“娄哥”透露,临期食品主要有两大来源,一是因为进口食品的进货周期长导致的货物积压,二是零售商的退货。
娄哥解释道:“比如说你是德国啤酒的代理商,要从德国进一批啤酒到中国销售,货从你下订单到付款,到生产、发运,再到中国海关,再通过检验流通到各个零售店,是一个非常长的链条,订货周期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所以在订货的时候需要一次性订很多货物。这时候就极有可能因为对市场估计不准导致库存积压。”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