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虚拟货币:半年数百亿未受监管资金出境

本报记者 李晖 北京报道
对虚拟货币渐成围剿之势,但监测和干预此类绕道传统金融体系的新型支付工具仍存较大挑战。
“十一”前夕,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多部门下发《关于进一步防范和处置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风险的通知》,严厉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炒作。被市场认为国内对虚拟货币产业链雷霆整肃的又一里程碑。
监管对虚拟货币的整顿由来已久,自2017年以来,相关表态和措施持续出台。在近期的第十届支付清算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结算司司长温信祥在演讲时首次明确提出虚拟货币对支付体系带来的主要三项挑战——脱离支付体系封闭运行、分流银行和支付机构的支付业务、被用于非法行动。
上述“三宗罪”可以一窥监管大力整顿虚拟货币炒作与交易的部分动因。虚拟货币是如何绕道传统金融体系侵蚀跨境支付业务的?其如何通过隐秘的资金路径参与非法行动?需要看到,目前监管主要着眼于“虚拟货币”与传统金融体系的连接环节,采用“断支付”等措施,但如何进行监测、干预、阻止、惩治,还需要法律依据和技术手段的创新应用。
未受监管资金流出汹涌
因开设互联网金融平台非法集资、数字货币交易平台发行虚拟币被警方侦查立案后,陈某波2018年出逃澳大利亚。此后,其授意尚在国内的妻子陈某枝变卖以非法集资款购买的车辆,将数十万元赃款转移到境外供其使用。
今年上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披露了多起典型洗钱案例。但在上述由上海浦东公安部门破获侦办的案件中,警方最初并不掌握陈某枝如何把大额资金转给在逃海外的丈夫。从银行交易记录看,陈某枝只是汇了几十万元给两位陌生人,与其丈夫并无直接资金往来,洗钱的资金链中断了。
此后,人民银行指导商业银行反洗钱部门排查可疑交易,通过穿透资金链、分析研判可疑点,向公安机关移交了相关证据。经过审讯后,陈某枝交代是通过转账给两位比特币矿工,矿工再将比特币秘钥提供给其丈夫,将赃款转移到了境外。公安机关根据利用虚拟货币洗钱犯罪的交易特点收集运用证据,包括比特币地址、密钥,行为人与比特币持有者的联络信息和资金流向数据等,最终实现了对其定罪。
上述典型案件一定程度反映了国内监管对虚拟货币交易炒作零容忍的动因。京衡律师事务所互联网法律部副主任张豪在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虚拟货币具有三大非法应用场景。其一是跨境支付,为跨境结算、跨境赌博等非法活动提供了支付结算途径;其二是跑分洗钱,比传统跑分更难追踪;其三是偷税漏税,虚拟货币的交易记录税务机关很难稽查。
事实上,在此次“924”监管再升级之前,自2017年以来,在持续监管整肃下,原先在国内活跃的众多虚拟货币交易所纷纷远走境外,将交易所服务器迁址到直布罗陀等监管较为宽松的国家和地区。但仅凭此,并不能彻底阻击虚拟货币市场运行和未受监管资金的流出。
区块链安全服务公司杭州派盾信安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派盾科技”)发布的《数字货币反洗钱暨 DeFi 行业安全报告(2021年上半年)》显示,2021年上半年,以虚拟货币形式从国内交易所(用户主要分布于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四家交易所)流出至国外交易所未受监管出境的资金规模达到283亿美元,是2020年全年流出的资金总量1.6 倍。2021年5月至6月,由于国内政策在挖矿、交易上加强监管力度,未受监管的虚拟货币流出资金量下降了近40%。
需要看到的是,目前炒作虚拟货币的方式已在悄然转移。上海方达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反洗钱专家汪灵罡曾经在多家国际银行反洗钱岗位工作,他告诉记者:随着近年来监管升级,目前国内个人和机构进行的主流虚拟货币交易方式,比较常见的方式一类是是投资者之间的场外交易,类似于线下的面对面“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类是以境外资金账户、在境外交易平台进行的离岸交易。
而随着此次监管再度收紧,多家大型数字货币交易所作出关闭内地服务的决定。这在打击虚拟货币交易的同时,是否能进一步扼制不受监管的资金出境仍需观察。
隐秘复杂的交易链路
此轮监管升级,一方面是源自挖矿等高耗能行业背离低碳目标。另一方面则是伴随资金流出汹涌的同时,虚拟货币被频繁用于洗钱、诈骗、赌博等非法交易之中,其资金路径隐秘性更强而难以监管。
记者注意到,温信祥在前述论坛上披露了今年上半年河南侦破的一起利用虚拟货币转移赌资的案件,该案涉案金额高达51亿元。央行在现场调研时发现,转移资金链路具有“钱币分离”和“先钱后币”特点——通过多个参与主体、多次资金流转,设计了颇为复杂的资金链路。“其中,有团伙专门承担类中央对手方(CCP)角色,对接赌博平台与币圈群体;有犯罪团伙与币圈提供人民币与虚拟货币的钱币对付机制,并在内部形成‘大户—散户’的双层结构。虚拟货币的钱币对付机制、交易信任机制、币圈双层结构等特点。”温信祥表示。
- 除《中国经营报》署名文章外,其他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中国经营网立场。
- 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 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营网” 或 “来源:中国经营报-中国经营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营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
-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15210887578 邮箱:banquan@cbnet.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