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缝中挣扎
我国第一家信用评级机构——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诞生在1988年,但是由于没有统一的法律法规约束,这一市场一直处于比较混沌的状态。
“国内评级机构已经诞生了20多年,但是由于监管法律的真空,没有统一的规范来整合国内信用评级市场,令这一市场在夹缝中求生存。”华夏标准信用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玲告诉记者。
同时,国内信用评级行业发展的另一大阻力就是尚未建立起话语权。据公开资料显示,现在,我国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有大公国际、中诚信、联合资信、上海新世纪(002280)四家。然而,自2006年起,美国评级机构就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的全面渗控。同年,穆迪收购中诚信49%的股权并接管了经营权,同时约定七年后持股51%,实现绝对控股;2007年,惠誉收购了联合资信49%的股权并接管经营权;2008年标普也与上海新世纪开始了战略合作,双方在培训、联合研究项目以及分享信用评级技术等领域进行合作……可以说,美国信用评级机构几乎控制了中国三分之二的信用评级市场。由于国际评级机构的控制,国内评级机构话语权严重缺失。
不仅如此,“行政压力”和“利益输送”也令国内信用评级机构缺少了公正、公开、透明,特别是诚信。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很多机构都没有做实际性、市场化的工作,片面地根据政治力量作为信用评级打分的评判标准。其实,信用评级机构应该走的路,是放开信用评级机构的设立门槛,形成良性的市场竞争,通过实践检验,一旦不够公正就被社会淘汰,但现在行政化太强,所以市场化还比较困难。
经济学家郎咸平说过,不公正、造假、受利益集团所控制的信用评级机构,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最大。记者了解到,在国内的信用评级市场,有一股不良之风就是“花钱买评级”,如果需要信用评级,如政府债、公司债、企业债、可转债等等,只要花一笔较为昂贵的费用,就可以获得较高的评级。
“通过买卖评级是没法发展下去的,其中的原因既有行政压力,也有利益输送。国外信用评级机构的道德风险与外部压力,我们一应俱全,并且程度比国外机构更甚。”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北京大学中国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指出,信用评级机构最需要的就是公正客观,评级机构的核心就是公正,如果丧失了公正就会破产倒闭。所以,国内信用评级机构最需要的是“独立发展”,而不是成为“3A”制造工厂。
有行无业的困局
关于评级方法和标准,每个评级机构都有属于自己的一套模型体系。按说这套评级模型体系应该算是各机构的核心竞争力,但目前国内市场不同机构却给出雷同的评级结果,且相似重合度极高。造成目前国内同质化评级现象较为严重,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的。
对此,上述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评级过程更像是走过场、走程序,他说:“目前评级更像是发行人的一种诉求,因为发债就需要有评级机构给予信誉评级,因此发行人仅仅需要一个高级别的评级结果就可以顺利发债,这导致了目前评级市场向发行人需求方向倾斜。”
这种偏向发行人需求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前国内资信评级市场的真实状况。这种更多依赖买方市场需求的评级,客观地讲不能称为第三方评级,因此失去了原有公平、公正的味道,这也正说明我国资信评级行业的不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