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乐 北京报道
如果不是因涉嫌违纪违法而遭到组织调查,并被坊间冠以“北京首虎”的称谓,北京市委塬副书记吕锡文,或许本可以成为政企互动关系的范例之一。然而,恰因如此,在吕锡文接受组织调查后一周,西城区国资背景的上市公司金融街控股公告称,公司董事王功伟、鞠谨处于于接受调查状态。
此时的王功伟,还是金融街控股的名誉董事长、金融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董事长、金融街的“创始人”。同被调查的鞠谨,也是金融街的“创始团队成员”。但正是此间与吕锡文的紧密互动关系,让今日的金融街略感承压。
作为企业的金融街,大到借壳上市、业务扩张,小到招商引资的酒店品牌,吕锡文往往都会施加重要影响,或者直接介入“拍板决定”。身为西城区区属最大的国有企业,金融街所拥有的资源动员能力一度令人心生艳羡,但这似乎也注定了王功伟、鞠谨这代创业者复杂而未定的命运。
“生来”特殊
与绝大部分地方国有企业的领导人形象不同,王功伟的身材和面庞都十分消瘦,他讲话的声音并不洪亮,语速也不是太快。除了出席正式场合时穿上西装,在公司上班时,他绝大多数时间都身着深色的夹克衫。他喜欢穿软底布鞋,甚至在接待陪同领导视察时,也不例外。
他走起路来没有太大声音,和人说话时也不急于回应对方的话语,和他握过手的人都会有一种感觉,王功伟握手的力道和手掌的柔软程度,都很难与一个掌控上千亿元资产的国资公司一把手的形象联系起来,更难贴上“铁腕”标签。
但是,这并不影响金融街以及王功伟个人强大的动员能力,这其中最为核心的即是政府资源。在吕锡文主政西城区期间,金融街进入了高速发展期,区政府从各方面对金融街给予政策支持和协调配合,而随着吕锡文的升迁,金融街也在西城区以外,享有了更强的资源动员能力。
这与这家企业的背景直接相关。如今的金融街,实际上脱胎于北京市在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西二环东侧城市改造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1992年,北京市西城区设立了“金融街(西二环)开发建设指挥部”(下称“二环办”),这一年,在北京市计划委员会从事10年基本建设计划管理工作的王功伟,被委派到“二环办”工作,从而开了了其20多年的金融街生涯。
1992年9月16日,金融街建设开发公司注册成立。该公司由“二环办”、北京华融综合投资公司、西城区城市建设开发公司分别出资50%、40%、10%。这叁家单位,都是西城区直属,因此,作为企业的金融街,自设立之日,就是西城区政府的全资下属企业。
1993年12月,西城区下发任免通知,免去王功伟在西城区计划委员会的工作职务,出任金融街建设开发公司总经理。1996年,西厂区政府在“二环办”的基础上,组建了全民所有制企业金融街建设集团,由王功伟出任总经理。在公司第一任领导班子中,鞠谨排在叁位副总经理的最后一位。
关键决策
如此出身,决定了作为企业的金融街与政府天然的紧密联系,这种紧密联系不仅在产权、人事层面发挥效用,政府在公司经营决策层面,也施加了重要甚至决定性的影响。
上世纪末期,时任西城区区委书记的刘志华提出,“金融街公司要进入资本市场”。在领会这一指示精神之后,王功伟组织专门团队调查、研究,最终确定采用借壳上市的路径。此后,金融街先后接触了20于家壳公司,从中筛选出8家进行直接接触,最终圈定了叁家壳公司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