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虽然环保税仍徘徊在正式立法程序的大门外,但不论是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环保税立法工作,还是新环保法中提出的规定,都已让外界感受到一个明确的信息,环保税立法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征收环保税已如箭在弦。
如今,一个有关环保税的“重磅消息”传来,日前,国家税务总局局长王军披露,“环保税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
3月31日,在第24个全国税收宣传月开启之际,国家税务总局召开纳税人座谈会,王军在与纳税人面对面畅谈“税事”时表示,针对环境污染问题,未来税制改革要向绿色税制发展,环保行业是绿色行业,要加大税收支持力度。
这一消息在很多专家学者看来,表明“环保税立法改革已经逐步迈出实质性步伐”。对于学界多年来“千呼万唤”的环保税,王军也给出了相对客观的评价,“环保税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需要综合治理,各部门协调推进”。
“千呼万唤难出来”
“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当得知环保税方案已经上报国务院的消息时,中国财政学会副会长贾康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这是贾康“发自肺腑”的感慨,因为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推进环保税的改革。在今年全国两会上,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贾康提交了《关于加快环境税立法过程》的提案,而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呼吁开征环保税,类似的建议他已经提了很多年。
“应该说学界对环保税的呼吁一直没有停止过。”和贾康一样,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施正文对环保税也有着长期的关注与研究,并参与过多个环保税立法的相关课题讨论。
“其实最初我们在讨论环境保护税时是简称为‘环境税’,但现在已经统一改为了‘环保税’。”施正文透露,这一提法的转变主要是为了更好地突显出环保税环境保护的目的。
施正文介绍,在中国,虽然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以及排污费等环境类收费也具有环保功能,但却一直没有专门针对环境保护的税收制度,为了实现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学者们也在不断呼吁征收环境保护税。
“政府首次明确进行环境税立法是在2007年6月国务院颁布的《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中。”施正文回忆,其中一项具体政策就是“研究开征环境税”。2008年,由财政部税政司、国税总局地方税司和国家环保总局政策法规司三部门联合进行的环境税研究制定工作正式启动。
然而此后,环保税立法工作进展却异常缓慢。“环保税多年‘难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定性问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财税法学研究会会长刘剑文指出,此前对征收环保税的主要目的究竟是为了国家财政收入还是保护环境尚存在争议。
施正文坦言,2008年提出的污染物排放费改税,其最初目的并非出于环境保护,而是要以费改税来规范政府财政收入。
他解释称,一方面我国除税收外,各类收费、罚款等占了财政收入的很大部分,并不规范;另外这类收费由于法律位阶低、透明度不够等原因,也导致了费用的使用功效。
环保税改革是要把排污等收费改成税,但排污费目前由环保部门负责征管,费改税后,税务部门将参与其中,这就涉及各机构间的权职分工及利益问题。贾康向法直言,部门间的利益博弈也是环保税多年难以推进的原因之一。
施正文指出,经过多年讨论,如今中央积极推行环保税的态度已经明确。不论是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写入环保税立法;还是新环保法中提出的“依照法律规定征收环境保护税的,不再征收排污费”的规定,都已说明征收环保税已如箭在弦。
为何征收?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地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英美等国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开始研究并征收环境税。
据不完全统计,欧盟、美国、澳大利亚、荷兰、波兰、意大利、加拿大、爱尔兰、芬兰等发达国家都曾使用税收手段,改善环境污染,主要税种涵盖大气污染税、水污染税、噪声税、固体废物税和垃圾税等类别。
在中国,虽然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以及排污费等环境类收费也具有环保功能,但截至目前尚未设立专门的环保税种,有关专家指出,现行的排污收费政策,征收标准偏低、范围过窄,且征收不力,单纯依靠行政干预不足以解决现阶段的污染问题。
尽管我国环境保护制度对遏制环境污染起到一定作用,但总体效果不甚理想。业内测算,2013年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化学需氧量、氨氮等四项指标为主的全国排污费应征收总额是575亿元,但当年实际征收216亿元,不足应征收总额的40%。
近年来,以雾霾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凸显,公众的环境危机感不断累积。早在2000年前后,我国的环境问题就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环境安全的高度,对整个国家及社会的稳定、人民生活、生命财产造成了威胁。环境问题早已经到了危急关头。
“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当前对环保税的目的已经达成了共识。”施正文表示,环保税是以建设生态文明、绿色发展为理念,以保护环境、防止污染为目的的专门税种。
征收环保税,是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社会成本,内化到生产成本和市场价格中去,再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的一种经济手段。有业内人士指出,中国环保行业面临投入资金、监管力度双重不足,严峻的环境形势下,迫切需要运用税收,调节发展和保护的关系,通过市场机制来分配环境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