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注】车险是财产险公司的支柱型业务,通常占其保费总盘子近七成。然而车险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无论是前端的新车保费销售还是后端的车辆维修理赔,险企无不依赖于汽车中介渠道,作为上游的车商、4S店掌握着绝对话语权。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车险业务的大部分利润,实际上是进了车企的口袋。最直接的体现是,保险公司要支付车险手续费给4S店等中介渠道,各地区、各险企之间不等,低者15%、高者40%。不仅如此,为行内人所熟知的是,车险保费收入由新车购置价决定,而赔付额则主要取决于汽车零配件价格。随着车企不断下调新车价格、提高零配件价格,缺乏谈判筹码的险企面临着保费收入降低、赔付额却升高的双重压力。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保险公司车险理赔款的七成用于支付汽车零配件的更换。仅2013年,就有近60家厂商对零配件价格进行了170余次调整,险企的赔付成本节节攀升。2014年上半年,整个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综合费用率+综合赔付率)已高达99%,逼近全行业亏损的临界点。
据上海证券报报道,反垄断大棒频频挥向汽车、保险业,多张巨额罚单落地,引一片哗然。
看似互不关联的罚单背后,却深藏着两大行业不为人道的“恩怨情仇”。围绕着车企与保险公司之间的长期博弈与激烈对抗越发白热化,而由双方所构成的车险利益链,难掩复杂与激烈的畸形交织。
梳理前因后果,探究矛盾成因,显然比一纸罚单更为复杂。在这场博弈之战中,究竟是谁动了谁的奶酪?车企为何频占上风,险企是被动“挨打”还是另有隐情? 反垄断罚单背后,车险生态圈之“怪状”亟待拷问。
因涉嫌限定零配件价格,涉嫌商定统一的商业车险代理手续费,相关车企与险企近日分别受领发改委开出的反垄断巨额罚单。
罚单背后,道出了双方持续恶化的冲突与对抗,甚至还引来了“互相告发、互揭老底”的市场猜测。
谁动了谁的“奶酪”?
车企与险企的积怨由来已久。车险是财产险公司的支柱型业务,通常占其保费总盘子近七成。然而车险业务同质化程度较高,无论是前端的新车保费销售还是后端的车辆维修理赔,险企无不依赖于汽车中介渠道,作为上游的车商、4S店掌握着绝对话语权。
一直处于汽车市场价值链末端的险企有一肚子苦水:车险业务的大部分利润,实际上是进了车企的口袋。最直接的体现是,保险公司要支付车险手续费给4S店等中介渠道,各地区、各险企之间不等,低者15%、高者40%。
不仅如此,为行内人所熟知的是,车险保费收入由新车购置价决定,而赔付额则主要取决于汽车零配件价格。随着车企不断下调新车价格、提高零配件价格,缺乏谈判筹码的险企面临着保费收入降低、赔付额却升高的双重压力。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保险公司车险理赔款的七成用于支付汽车零配件的更换。仅2013年,就有近60家厂商对零配件价格进行了170余次调整,险企的赔付成本节节攀升。2014年上半年,整个行业车险综合成本率(综合费用率+综合赔付率)已高达99%,逼近全行业亏损的临界点。
不堪重负之下,在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的牵头下,一些地区的保险公司选择“抱团取暖”,通过约定车险手续费上限的形式,表以对抗车企的决心。
但在车企眼里,这是动了他们的“奶酪”。车险利益链上长久的矛盾开始爆发,某汽车品牌在湖北率先与保险公司“撕破脸”,在舆论面前大打“口水仗”——湖北多家保险公司投诉该品牌汽车经销商共同提价垄断案,而后者则反诉当地保险公司新车共保垄断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