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针对国家级贫困县帽子的“只戴不摘”现状,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刘振伟3月9日透露,扶贫开发法正在修订中,新法将制定科学标准,完善贫困地区的识别机制和退出机制,防止“钻空子”。
上述表态意味着,建立国家级贫困县退出机制,已经提上了日程。
据法制周末报道,前不久,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王国良表示,针对国家扶贫重点县只进不出或进的多、出的少的现状,要研究可行的贫困县退出机制。而在王国良提出的“一揽子”计划中,包括将推进降低贫困县GDP考核权重,转向主要考核扶贫工作的改革,并研究可行的贫困县退出机制。
不过,在贫困县的工作人员看来,想要让贫困县退出形成机制,似乎没有那么容易。
所谓国家级贫困县,并不能从字面上直接理解为中国最贫穷的那部分县,而是指国务院扶贫办在一份名单中认可,从而能获得从国家到地方各类财政拨款和援助的贫困县区。为此,国务院扶贫办第二次拟定这份名单时,就将名称从“国家级贫困县”改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以将关注重点从“贫困”转移到“扶贫”上来。
从1986年国务院扶贫小组第一次开始制定贫困县名单,到如今28年,这份名单总共只有四个版本。
最新的这批“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名单是2011年公布的,共有592个县市入围。对此,有关人士透露,在名单采集之初到名单公布之前,各地政府“暗战”不断。不但要确保有真实的贫困区域可供考察,还要有深厚的政府关系作为入选保障,以确保自己不会被更贫困的地区挤下去。
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例,虽然来自海伦市政府工作报告的数据显示,这个县级市在“十一五”末(2010年)时,还是一个农民年人均纯收入6695元,年均增速高达19.5%的小康县。但为了获得更多的财政救助和政策倾斜,开始把眼光瞄上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
该市的申贫报告显示,到2010年11月申报时,海伦市的财政数据已经变为全市农村贫困人口近17万人,70%的农户靠借贷、借款维持生产生活,年人均纯收入不足1300元。扣除人员工资和上划后,全市财政收入亏空高达3.5亿元。而随后几年的海伦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该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11年是6823元,2012年是7920元,2013年是6682元。这样的数字前后判若云泥,无疑令人惊讶。
值得玩味的是,在众多“百强贫困县”中,仅内蒙古准格尔旗一地,因多次受到舆论质疑其贫困县身份,最终被内蒙古扶贫办正式摘帽,“功成身退”。而其他的贫困县,则为了避开舆论风头,而在每年变更的百强县名单中逐渐淡出了身影。
事实上,贫困县未必贫困的现状已成了大家心照不宣的常态。不管是安徽穷县望江建6000多万元的奢华办公大楼,还是湖北十堰郧西县,掏上百万元打造“世界第一牛”铜塑,都能让人感觉到一股“炫富”的气息。
那么,贫困县敢于炫富的资本究竟为何?上述扶贫开发协会工作人员称,这不仅是扶贫监测和评估体系存在漏洞的问题,更有统计数据版本不一,统计口径不协调的原因,才使得部分伪“贫困县”出现戴贫困帽、行炫富实的现象。
对于贫困县想进不想退的现象,王国良副主任并不否认。他公开表示,对于重点县退出的问题首先是那些县的群众不愿意退。另外,干部既不愿意退,也不敢退。所以,关于重点县只进不出,或者进得多、出得少的问题成为了一个热点。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保障研究中心副主任杨立雄指出,对更多的贫困县来说,不想退就不用退仍旧是目前的普遍现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国家在将名额分配到各省之后,并没有明确贫困县的退出机制,缺乏动态的评估体系,评上贫困县之后再想摘下来就没那么容易;另一方面,贫困县在很多地方的退出属于自愿,由贫困县自行申报“摘帽”,鉴于这顶帽子的“含金量”,许多县尽管已经脱离了贫困,仍抓住不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