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营网综合报道】虽然12月26日成品油调价以“搁浅”收尾,但回望整个2013年,中国成品油调价仍是历年来调价最多的一次——“八涨七跌”共15次调整(包括新定价机制出台前的一次涨价),远超2012年全年7次调整、2011年3次调整和2011年4次调整的次数。
新机制“出人意料”成功?
今年我国成品油市场最大的亮点是在3月27日正式公布的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据国际金融报报道,按照新机制规定,成品油调价时间周期从每22个工作日收窄至10个工作日,周期大幅缩短,调价频率明显加快。而总体来看,今年国际油价整体起伏相对较小,为新机制的运行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新机制运行9个月以来,国内成品油市场运行平稳,调价透明度增加,市场投机行为受到明显抑制。
而在调价幅度方面,按照以前的定价机制,当油价波动不足4%时,国内油价不调整。下一计价周期将重新计价,以前的调幅不作累加。而新机制不但将调价门槛降低至每吨50元,且规定将上一轮未调的幅度纳入下次调价时兑现。这使得国际油价的变化可以真实地反映到国内调价当中来,有效降低了上下游企业、用户的经营风险。
于此同时,在抑制投机方面,新成品油定价机制也发挥了积极作用。卓创资讯分析师胡慧春表示,新机制实施以来,调价周期大幅收窄,再加上定价机制挂钩的油种并未公布,这使得市场投机操作风险大大提升,有效抑制了投机炒作行为。
“成品油市场正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新华(大庆)国际石油资讯中心分析师李振国表示,新机制实施以来,销售企业进货与销售的节奏明显加快,投机行为大幅减少,油品价格走势更能真实地反映供需实际。对于生产企业来说,虽然价格波动较难预测,但对需求的判断更加容易。
事实上,2009年5月8日,国家发改委就公布了上一个版本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下称“试行办法”)。当时的规定是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如平均油价波动超过4%,就相应进行油价的调整。简言之,不考虑国际油价上涨到130美元/吨以上等因素,中国成品油是否调价的“红线”就是“22天”和“4%”两个“必备条件”。
不过,2010年,该版本便遭到了市场的广泛质疑。有消费者认为,“国内油价‘涨快跌慢’”,跟不上国际油价的走势。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时任国家发改委主任张平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的官方表述是,上述机制操作有两个明显缺点:首先,周期太长,“22个工作日再加上节假日,就是一个月时间。
但现在,国际油价每一天都在变动,所以,我们因时间长,就不能及时反映国际油价变动的情况”;其次,现行机制设定了调价的变动幅度,即22个工作日国际油价的变化幅度达到4%,就会相应调整成品油价,如达不到4%,国内油价就保持稳定,“但不调,同样会造成国际油价变动不能及时反映到中国成品油的价格上来”。
在此背景下,新版本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于3月26日正式出现在市场中。对此,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表示,就现行的运行情况看,不能否认新机制的成功。
“这主要归咎为两个因素。”林伯强称,首先,消费者相对适应了涨价、跌价的节奏,且不会像以往那样讨论“涨快跌慢”;其次,今年的国际油价没有出现一路上涨或一路下滑的情况,只是保持在一定的区间进行震荡,这是保障新机制正常运行和获得好口碑的重要外部因素。
“从国际油价的角度理解,今年甚至有些‘意外的成功’。”林伯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