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未来5年城镇化率目标都高于世界平均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率变身地方竞争新指标
“顶层设计”呼之欲出
就在中国的城镇化水平从16%上升至51.27%的过程中,1996年以来环境群体性事件一直保持年均29%的增速。土地污染、水污染以及越来越多的雾霾天气的出现让中国开始步入“大城市病”的集中爆发期。
但是城镇化的热度并未由此降低。《中国经营报》记者发现,各地方政府正纷纷上调“十二五”期间的城镇化率水平目标,并将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包括民革、民建在内的多个民主党派都将城镇化作为今年两会的重点提案内容。
2月28日,民建中央副主席辜胜阻秘书李先生向本报记者透露,这份名为《关于深化配套改革推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提案》 将作为民建今年全国两会的重点提案。
改革的红利如何改善我们的生活?
“此轮新型城镇化将不同于以往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对新基础设施的空前投入,如今的中国政府似乎更加注重缩小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距,以及打造强调环境保护和注重民生的新增长模式。”摩根大通全球市场中国区主席李晶认为。
有消息称,在本次两会后,将颁布一份跨越”十二五“和“十三五”(即2011年~2020年)的全国性城市化发展长期规划,目前这份《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年~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已经编制完毕。在这份被视作城镇化顶层设计的规划中,“可持续发展”将被置于重要的位置。
三原则架构初显
规划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这三项指导原则基本对应了三大目标: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和土地改革新方向以及可持续发展。
据悉,这份由发改委牵头,联合国土资源部、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及其他国家部委共同制定的全国性城市化发展长期规划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原则。
李晶对记者表示,虽然这些原则表述不甚清晰并且规划仍在协商酝酿中,但政府的宏观政策大方向已经相当明确。这三项指导原则基本对应了三大目标:社会公平、城市规划和土地改革新方向以及可持续发展。
规划将涉及全国20个左右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将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
“这一方式旨在建立一项以成熟大型城市为核心的促进周边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新模式。”李晶说。
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建设“生态文明” 和“美丽中国”已经被写入党章,这意味着新一轮的城镇化推进必将考虑到环境的承载能力。
据国家有关部门预测,中国城市化率或将在2020年攀升至60%,在2020年污水量将增加约45%且城市固体废物量增加25%。
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将需要各地方政府重点考虑。
多地上调城镇化率目标
GDP增速超过7.18%就必然出现资源环境问题。
尽管规划尚未尘埃落地,眼下城镇化率已经在一些地方两会之后被写入了政府“军令状”中。